在中國基金業逐步開放的大背景下,上半年外資公募正繼續加快將產品線落地于本土市場的步伐。
據了解,今年以來,債券類產品成為了外資公募新發的絕對主力,體現了外資“穩中求進”的市場策略。多只債基首發規模突破50億元,穩健配置價值獲得了資金的廣泛認可。
與此同時,指數增強型基金在權益產品中迅速崛起,成為外資重點關注的布局方向。而以多元資產配置、港股精選策略等為代表的特色產品,也進一步豐富了外資公募在中國市場的投資工具箱,推動其本土化體系持續完善。
債基成外資公募新發主線
頭部產品規模不低于50億
今年以來,債券基金悄然成為了外資公募新基金發行的絕對主力。從純債產品到混合債基,各類債券型產品密集亮相,構成了外資公募在華發展業務的重要抓手。
據了解,貝萊德基金接連推出了中長期純債型基金貝萊德安澤60天持有,以及混合債券型二級基金貝萊德富元添益;路博邁基金則布局了路博邁興航60天滾動持有這一中長期純債產品。
除了上述兩家外資公募,其他外資公募亦動作頻頻。比如,施羅德基金發行了中長期純債型基金施羅德添源純債、安聯基金發行了混合債券型二級基金安聯安裕、聯博基金發行了混合債券型二級基金聯博匯利。
此外,宏利基金旗下多只產品也于年內發行,包括中長期純債型基金匯安裕宏利率債、宏利悅享30天持有、宏利悅利利率債等;摩根資產亦批量發行了摩根30天持有、摩根60天持有、摩根90天持有、摩根恒鑫等多檔不同期限與類型的債券基金。
值得注意的是,多只債基的首發規模較為亮眼,體現了資金對債券資產的高度認可。其中,匯安裕宏利率債、施羅德添源純債的首發規模分別達60億元、59.99億元;宏利悅利利率債、宏利同業存單指數7天持有的規模也均在50億元級別,分別為59.66億元、50億元。
滬上一位基金評價人士表示,今年以來,外資公募在新基金發行中明顯傾向于債券類產品,一方面是當前利率環境仍具配置價值,債基有望提供穩健回報;另一方面是相較于權益市場的波動性,債券資產更契合外資機構初入中國市場時“穩中求進”的策略路徑。多只外資債基產品的發行規模突破50億元,顯示外資的債券策略獲得了機構和個人投資者的認可,這也為外資公募提升資產管理規模、深耕中國市場夯實了基礎。
權益重點布局指數增強基金
部分產品首發規模突破10億
在權益類產品方面,指數產品表現活躍,成為外資公募布局的另一大焦點。特別是A股細分指數的增強策略基金,正吸引越來越多的機構資金入場。
具體來看,貝萊德基金和路博邁基金分別推出了貝萊德中證A500指數增強、路博邁中證A500指數增強;宏利基金則布局了宏利中證A50指數增強、宏利中證A500指數增強。在指數策略上,摩根資產也有不小的動作,分別發行了摩根中證A500增強策略ETF、摩根滬深300自由現金流ETF。
在發行規模方面,上述部分指數產品的表現同樣亮眼。數據顯示,路博邁中證A500指數增強、摩根中證A500增強策略ETF的首發規模均突破了10億元,顯示投資者期待增強策略在波動市場中能獲取更多超額收益。
滬上某頭部公募的市場部負責人表示,在權益產品布局上,外資公募明顯加大了對指數增強型基金的投入,尤其聚焦于A50、A500等細分賽道。這類產品在兼具被動跟蹤與主動管理優勢的同時,更符合外資擅長的量化模型與基本面因子策略。相較傳統指數基金,增強型產品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具備了獲取超額收益的潛力,因此也逐漸受到市場關注。部分產品首發即在規模上突破10億元,顯示外資在指數工具上的本土化創新正初見成效。
布局特色產品正當時
外資公募發力多元賽道
在強化債基和指數產品基礎布局的同時,多家外資公募還積極拓展自身的特色優勢,發力小眾賽道,加快補齊產品線,持續為市場注入差異化選擇。
比如,富達基金于年初發行的偏債混合型FOF基金富達任遠穩健三個月持有,成為了近年來新設外資公募中首家落地全球多元資產配置策略的代表性產品。該基金借鑒富達在全球成熟市場的“目標風險”策略體系,以穩健型資產配置為基準思路,為國內養老投資提供了新的解法。
值得一提的是,富達任遠穩健三個月持有在模型設計、資產配置與智能風控等方面,得到了富達全球團隊,尤其是“目標日期基金之父”鄭任遠及人工智能支持團隊的深度參與,也使得該集團長期積淀的系統性能力在本地化落地方面見到了成效。
在港股布局方面,富達基金延續其境外投資的優勢,于6月下旬發售富達港股通精選混合型發起式基金,這也是今年外資公募發行的第一只港股通基金。該基金擬任基金經理張笑牧表示,盡管當前經濟面臨著外部不確定性和新舊動能轉換的壓力,但港股與A股仍具備很高的投資價值。港股市場擁有較多創新軟實力突出的產業,鑒于產業結構差異和標的稀缺性,這將為中國內地投資者提供差異化的投資機遇。
總體而言,外資公募正借助各自的全球經驗與專業能力,持續豐富其在中國市場的投資工具箱,這不僅提升了境內投資者的資產配置維度,也為本土基金行業帶來了產品理念與策略架構上的多元化激發。
(來源:證券時報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