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互聯互通交易模式迎來“兩周歲”。6月19日,“港幣-人民幣雙柜臺模式”正式運行兩周年。
據了解,所謂雙柜臺模式,是指港幣-人民幣雙柜臺交易流程、莊家活動及結算模式整體的統稱,入選的雙柜臺上市公司股價同時以港幣和人民幣計價,符合條件的投資者可以根據實際需求,選擇更有利于自己的幣種購買股票。2023年6月19日,港交所正式推出這一交易模式,騰訊控股、阿里巴巴-SW、中銀香港、安踏體育等24只個股納入其中。
成立兩周年以來,參與股票數量未進行擴容,仍舊是首發24只個股參與其中。另從成交規模上,同花順iFinD數據顯示,2025年6月19日,24只股票港幣柜臺成交額為523.97億港元,人民幣柜臺成交額為1.01億元。截至6月18日,雙柜臺模式上線以來24只股票港幣柜臺累計成交額為22.52萬億港元,人民幣柜臺累計成交額為491.8億元。
調查發現,過去一年間,24只股票交易規模明顯上漲,其中,港幣柜臺交易規模同比增長幅度超過193%,人民幣柜臺成交規模同比增幅則接近116%。上線運行首年(2023年6月19日至2024年6月19日),雙柜臺模式下,港幣柜臺累計成交額為7.68萬億港元,人民幣柜臺累計成交額為227.9億元。
聚焦到個股表現上,在人民幣柜臺上,過去兩年間,中國移動-R、中國平安-R、騰訊控股-R成交額居前,分別為61.31億元、57.98億元以及56.94億元;港股柜臺上,騰訊控股、阿里巴巴-SW、美團-W交易規模處于前三位置,分別為4.39萬億元、3.21萬億元以及2.44萬億元。
整體來看,雙柜臺模式下,當前人民幣柜臺與港幣柜臺交易規模仍有差距,在市場流動性上也有提升空間。北京財富管理行業協會特約研究員楊海平分析指出,過去兩年雙柜臺模式達成了一定的交易規模。雖然參與股票數量未進行擴容,且人民幣柜臺與港幣柜臺交易規模仍有差距,在市場流動性上也有提升空間,但該模式降低匯率風險的優勢,以及助力人民幣國際化的效果初步顯現。雙柜臺模式得到了市場的檢驗,為后續優化提供了參照。
港股作為世界上第一個實施兩種貨幣柜臺結構的資本市場,雙幣柜臺模式的落地為香港離岸人民幣市場發展創造了優勢條件。早前,香港金管局總裁余偉文表示,雙柜臺模式是香港發展多元化人民幣計價產品的重要一步,亦將便利人民幣在港股市場交易中的使用,拓寬人民幣投資產品范圍,從而鞏固香港作為主要離岸人民幣業務樞紐的角色。
在平穩運行兩年后,雙柜臺模式又有了新機會。近日香港證監會行政總裁梁鳳儀、香港財政司司長陳茂波等多位香港監管部門人士表示,正在積極推動港股人民幣柜臺納入港股通,這一機制期望在年底前開通。不僅如此,5月7日,中國證監會主席吳清在參加國新辦新聞發布會時也提到,大力支持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和鞏固提升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穩步推進人民幣交易柜臺納入港股通。
楊海平表示,港股人民幣柜臺納入港股通的優勢在于推動人民幣柜臺擴容,激活人民幣柜臺流動性,降低交易成本與門檻。此舉對于充分發揮香港金融市場的樞紐作用、優化人民幣資產交易生態、提升人民幣資產吸引力、加快人民幣國際化有著重要的積極意義。
(來源:北京商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