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一帶一路”國際科學教育協調委員會(BRISEC)主席武向平親自觸發由各國青少年共同搭建的“超級軌道過山車”時,全場慶祝歡呼起來。這一刻完成閉環的,不僅是手工組成的工程作品,更象征著一場超越國界的文明對話,在青少年間生根發芽。
6月10日至15日,第九屆“一帶一路”青少年創客營與教師研討活動在四川成都舉行。本次活動由中國科協、科技部、四川省人民政府共同主辦,以“工程創造美好未來”為主題,吸引了近30個國家和地區的約300名師生及專家參與。
作為第二屆“一帶一路”科技交流大會的特色活動之一,從成都規劃館的低碳城市模型到西南交通大學的磁懸浮試驗線,從熊貓谷的生物保護實踐到“友誼之夜”的多民族歌舞表演,本屆創客營活動以“1+2+7”為支點,展開了一場關于科技、教育與文化共創的立體實踐,也為不同國家青少年之間搭建起一座通往未來的橋梁。
初心匯聚:聯通國際視野,激發青春夢想
“一帶一路”青少年創客營與教師研討活動的實踐,是對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具體回應。自2017年創辦以來,活動不僅堅持聚焦青少年科技素養的提升,還堅持推動“一帶一路”共建國家之間的教育合作與文化交流。從“教育共建”走向“教育共享”,迄今為止,創客營活動已成功舉辦九屆,逐漸發展為較為成熟的國際合作平臺。
本屆活動進一步拓展國際合作緯度,不僅有來自亞洲、非洲、歐洲、大洋洲等多地的師生參與,還邀請了多位國際科學家、教育專家以及國際組織負責人,形成從議題設計到內容落地的全鏈條國際協作。在“綠色低碳城市建設”和“智慧軌道,聯通未來”兩大主題營中,營員們通過動手實踐、團隊協作,不僅可以深入探索科技創新的魅力,更在實踐中學會了相互尊重、理解與支持。這種從集結到共創的過程,正是“一帶一路”倡議中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的絲路精神在青少年一代中的生動體現和傳承。
當羅馬尼亞學生驚嘆于磁懸浮列車的懸浮原理,當烏干達少年被中國的AI技術所震撼,這些樸素卻富有洞察力的表達,是文明對話最真切的注腳。
實踐賦能:融合科技文化,拓展合作邊界
匯聚是方向,實踐是路徑。本屆創客營通過將科技素養培育與文化交流融合推進,探索出一條具有可遷移性、可推廣性的國際青少年教育實踐路徑。
在工程實踐方面,大主題營通過“觀察—探究—聯想—遷移”的項目路徑,幫助營員建立從理論認知到本土應用的橋梁。 在寧德時代新能源展示區,營員近距離觀看機械模型、科技裝置,并進一步思考在家鄉如何推廣綠色能源,建設光伏電站。一位馬來西亞學生在體驗高溫超導磁懸浮后,立刻聯想到本國航運的智能改造潛力。這種帶著問題導向的沉浸式體驗,不僅提升了學生對科技問題的敏感度,也激發了他們自主探索的動力。
在文化互鑒層面,營員們通過參與非遺工坊、探訪熊貓谷、共創主題畫卷等活動,深化了對中國文化的理解。當阿塞拜疆的木卡姆旋律與川劇鑼鼓節奏相遇,當伊朗學生在奔涌的岷江水中聯想到家鄉的坎兒井系統,這些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青少年在真實體驗中產生了聯想與共鳴。這些交流雖源于日常互動,卻也體現了活動在設計上的多元融合思路,促使文明交流從感性體驗走向理性理解,助力“一帶一路”青年教育逐步實現從“互訪”走向“互信”。
多元共創:創新教育機制,構建合作生態
創客營活動不僅是一場階段性的研學實踐,更是對教育模式的持續探索與合作機制的不斷創新。
自2017年啟動“一帶一路”青少年科技交流項目以來,活動發展逐步走向系統化與制度化:2018年成立“一帶一路”國際科學教育協調委員會;2020年上線“一帶一路”虛擬科學中心;2022年發布“一帶一路”青少年科技創新伙伴計劃;2023年相關成果被納入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務實合作項目,在創新中逐步構建起覆蓋內容共建、資源共享、協同育人的合作機制。
第九屆創客營以機制共建為導向,力圖在教育資源協同、教育理念互融、國際平臺建設等層面邁出更深一步。活動期間,“一帶一路”國際科學教育協調委員會年度交流會同期舉行,為中外教師提供了面對面研討平臺。例如,來自四川師范大學的教師與多國教師圍繞“自制科學教具”“低成本實驗套裝”等議題開展深入交流,展望未來在課程設計與教學工具開發方面的國際合作前景。此外,四川省科協與多個國際組織簽署共建“一帶一路”國家青少年想象力教育工程合作備忘錄,啟動“青少年想象力教育工程”項目。這一舉措推動了“一帶一路”共建國家在科學教育領域的深度合作。
值得一提的是,創客營的模式已在南非、津巴布韋等國家落地試點,由中國科協青少年科技中心選派專家組織當地周邊區域的教師和學生開展創客營活動。這一模式不僅在提升學生科技素養方面卓有成效,也推動了中外文化的深入融合,為“一帶一路”共建國家教育合作提供了可復制、可推廣的“創客營樣本”。
正如非洲科學院聯盟(NASAC)主席、貝寧分管高等教育控制與倫理總統顧問馬霍頓·諾波特·胡孔諾所說:“我深刻感受到這一倡議持續發展壯大的活力。這個活動的重要意義不僅在于展示青年才智,更在于推動科技創新領域的國際合作與互學互鑒。”
在這里,科技是語言,文化成為橋梁,機制成為支撐,青少年成為主角。從集結到協作,從體驗到思辨,從交流到共創,第九屆“一帶一路”青少年創客營與教師研討活動以其深入的實踐推進,呈現出一種青少年教育合作的新樣態。
來源: 央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