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保險作為支持科技創新的金融工具之一,重要性日益凸顯。6月16日,上海出臺科技保險新政,強化保險服務對科技創新的支撐作用,構建國際科技創新中心風險保障新生態。調查發現,政策層面對科技保險發展利好持續,近期多地相繼出臺相關政策推動科技保險產品和服務創新。
科技日新月異,催動保險賦能。隨著政策紅利逐步釋放,保險被賦予了支持科技創新減震器和穩定器的重要使命。當前,科技保險發展現狀如何?政策紅利下,保險機構如何提高含“科”量?
密推支持政策
金融監管總局的科技保險高質量發展政策文件正在醞釀中,上海率先發布推動科技保險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性文件。6月16日,上海金融監管局、上海市科學技術委員會印發了《關于推動上海科技保險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旨在構建與上海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相匹配的科技保險體系,強化保險服務對科技創新的支撐作用。
綜合來看,《意見》從重點領域保障、產品服務創新、專業能力提升等方向發力,全鏈條護航科技創新。在加強保障方面,強化科技保險對重大科研任務、產業集群突破和未來產業培育的支持。研究推出面向中小企業的科技保險標準產品,降低中小企業風險成本。在產品創新方面,推動人工智能在保險垂直領域的深度應用,創新以“鏈主”企業為牽引的產業鏈科技保險模式。
上海并非個例,調查發現,多地政策層面一直積極引導保險機構圍繞技術研發、成果轉化及其應用推廣、知識產權運用保護等關鍵環節,針對研發損失、設備損失、專利保護等重點領域,提供與科技型企業生命周期階段相適應、覆蓋科技創新活動全流程的保險產品。比如,武漢近期發布的《武漢市推動科技金融高質量發展加快建設全國科技金融中心行動方案(2025—2027年)》提到,高水平建設東湖科技保險創新示范區。鼓勵保險機構在示范區設立科技保險創新中心及科技保險專營機構。提升科技保險服務覆蓋面。探索組建集成電路、新能源、生物醫藥等重點產業共保體,以共保體方式為重大科技攻關項目提供風險保障。深圳近日發布的《關于推動深圳保險業高質量發展的行動方案》也明確,大力發展科技保險,支持“20+8”產業集群發展。
此外,金融監管總局有關負責人也多次在公開場合透露,金融監管總局正在聯合科技部等研究制定科技保險高質量發展的政策文件,主要是優化科技保險服務體系,更好發揮保險業風險補償、風險減量、資金杠桿以及鏈接互通的功能作用。
“這些政策禮包是對科技企業風險保障需求的回應。”在中國企業資本聯盟副理事長柏文喜看來,政策支持有助于完善科技保險服務體系,比如各地提到的組建共保體,為重大科技攻關項目提供更強大的風險保障。這種模式可以分散風險,增強保險機構承接重大項目的信心。
覆蓋面和精準性待提升
頂層設計不斷加碼,催生了科技保險的發展熱潮。保險機構不斷提升科技保險的保障能力,為高新技術企業轉移創新過程中的風險。
近期,多個全國“首單”密集落地。6月8日,人保財險海南分公司落地全國首單知識產權侵權責任保險(全球);人工智能賽道近年來持續火熱,近期青島落地了首單生成式人工智能生成內容侵權責任保險;根據金融監管總局公布的數據,截至2024年末,保險業提供科技保險保障約9萬億元,投資科技企業超過6000億元。
當前科技保險發展市場規模不斷擴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大,保險產品不斷豐富,但科技保險的發展仍面臨一些挑戰。首先面臨的就是市場整體尚不成熟,尤其缺少風險控制機制的問題。盤古智庫高級研究員江瀚指出,由于科技行業的專業性和不確定性較高,保險公司面臨著如何準確評估風險、合理定價等挑戰,這是限制科技保險進一步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缺乏足夠的歷史數據也是險企面臨的一大難題,因為這對于建立有效的風險模型至關重要,而科技領域的快速變化使得收集和分析這類數據變得更加困難。
多位業內人士表示,在科技保險產品開發過程中,保險公司面臨風險管控與定價難題,科技研發成本高、成功率低,且技術壁壘強,保險公司缺乏歷史數據,難以精準評估風險,導致產品定價高、定制化推廣難,覆蓋面和精準性有待提升。
相關人才的匱乏,也是行業面臨的普遍性問題。北京社科院副研究員王鵬指出,科技保險需要兼具保險與科技知識的復合型人才,目前此類人才儲備不足,制約產品創新與服務能力。
除了供給端的難點,科技保險的需求也需要進一步打開,科創企業在資金量有限的情況下,往往優先考慮研發、生產等核心業務,對保險保障的投入相對不足。正如王鵬分析,科創企業對科技保險功能作用認知有限,個別企業會認為投保傳統保險即可,對科技保險需求不足。據了解,為提升科技企業投保科技保險積極性,河北、江蘇、浙江、福建等地均開展了科技保險補貼行動。
打造一站式信息平臺
推動科技保險加快擴容,不僅需要政府引導和政策支持,也需要保險機構不斷加強自身建設,提升專業能力以應對市場變化和發展需求。未來,該如何進一步推動科技保險加快發展、做優做強,是保險公司需要思考的問題。
從產品供給端,江瀚建議,保險公司應加強與科研機構、高校以及政府部門的合作,共同研究科技行業發展趨勢及潛在風險點,以此為基礎開發更加貼合市場需求的產品。
培養一支既懂保險又了解科技的專業團隊是關鍵,這樣可以在產品設計、銷售咨詢乃至理賠服務等多個環節提供更專業的支持。王鵬對此表示,險企還需加強人才培養,與高校、科研機構合作,建立復合型人才培養機制。引進培養懂科技、懂金融的經營管理人才,組建專業化科技金融團隊,加強內外部科技專家交流合作。
在風險防范方面,業內專家近期表示,要加強科技風險管理與控制,打造保險信息服務平臺,運用數字技術構建平臺,積累相關數據,建立數據庫與模型,提供一站式服務,動態更新情況、分析融資風險,解決信息不對稱問題。引入第三方評估機構,創新評估定價方式,從多方面精準分析知識產權,統籌評價企業情況,綜合評判其價值,出具多類報告,提供客觀公正結果。還可以由政府主導,研究科技企業特殊的風險特點,借助研發投入、技術合同等指標構建評價指標,創新監測評估方式,精準畫像,衡量創新與風險水平,減少保險機構顧慮。
(來源:北京商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