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資本市場波動向上的背景下,主動權益基金卻出現戲劇性反差。一方面,年內首只“翻倍基”橫空出世,點燃市場熱情;另一方面,新發產品則規模相對平淡。截至6月13日,匯添富香港優勢精選混合A/C年內收益率突破100%,成為市場焦點。同期,16只主動權益基金(份額分開計算,下同)年內收益率也已超過70%。然而,亮眼業績并未激起投資者認購熱情,年內主動權益基金新發規模僅299.16億元,爆款產品也難覓蹤跡。未來,主動權益基金該如何破局?
年內首只“翻倍基”出現
在主動權益市場震蕩向上疊加港股大漲的背景下,年內首只“翻倍基”在上半年即正式現身。Wind數據顯示,截至6月13日,混合型QDII基金匯添富香港優勢精選混合自今年以來漲幅已超100%,A/C份額年內收益率分別為103.67%、104.05%。
緊隨其后,長城醫藥產業精選混合發起式A/C年內收益率也超87%,位列全市場收益率第二名。永贏醫藥創新智選混合發起式A/C則以超79%的年內收益率排名第三。含上述基金在內,中銀港股通醫藥混合發起式A/C、諾安精選價值混合A/C等16只主動權益基金年內收益率已超過70%。8000余只數據可取得的主動權益產品中,超6000只產品年內收獲正收益。
不過,雖然部分產品業績亮眼,但主動權益基金年內表現仍較為分化。排除凈值異常波動的產品,23只產品跌超20%。整體來看,全市場主動權益基金的年內平均收益率為2.87%,首尾相差132.35個百分點。
財經評論員郭施亮認為,年內港股市場表現亮眼,配置港股資產的基金獲得了更好的市場表現,“翻倍基”可能得益于資產配置靈活性強,踩中了風口,促使基金凈值大幅攀升。
正如上述觀點所言,“翻倍基”背后是港股市場的結構性機會與基金經理的賽道布局。據匯添富香港優勢精選混合一季報,基金經理張韡認為,隨著市場風險偏好顯著提升,具備核心競爭力的創新藥企業也會開始體現長期成長空間。基于上述思路,該基金在一季度重倉榮昌生物、科倫博泰生物—B等港股創新藥板塊個股。截至6月16日,榮昌生物年內漲幅已達276.39%。同期,科倫博泰生物—B、信達生物、諾誠健華也均漲超100%。
業績回溫難掩發行平淡
相較于部分存量產品的業績突出,在發行方面,主動權益基金年內卻尚無爆款出爐,甚至可以說是趨于平淡。
Wind數據顯示,截至6月16日,以成立日計算,年內主動權益基金共計成立89只新品(份額合并計算,下同),首發規模僅為299.16億元,在公募全部新發規模的4559.93億元中,占比僅6.56%。
單只產品情況看,發行規模最大的為東方紅資管旗下的東方紅核心價值混合,認購金額合計達19.91億元。值得一提的是,該產品也是首批新型浮動費率基金之一。
富國均衡投資混合首發規模緊隨其后,發行規模也逼近20億元,為19.64億元。此外,廣發基金旗下的廣發同遠回報混合則以18.91億元規模排名第三。含上述基金在內,大成興遠啟航混合、安信優選價值混合等7只產品發行規模超過10億元。然而,同期,32只主動權益基金發行規模不足1億元,均為發起式基金。若排除發起式基金,也有多只產品發行規模在監管規定的最低成立條件,即2億元附近成立。
此外,年內還有主動權益基金申萬菱信遠見成長混合募集失敗。具體來看,該產品截至3月14日募集期限屆滿,未能滿足《基金合同》規定的基金備案條件。
從機構發行視角看,上述89只新成立的主動權益基金由53家公募基金管理人發行。其中,富國基金、廣發基金、中歐基金、景順長城基金、永贏基金5家公募均在年內發行并成立4只主動權益基金。平安基金、泓德基金、前海開源基金等5家機構則在年內發行成立3只產品。同期,東方紅資管、大成基金等43家基金管理人則各發行1—2只新品。
華南某基金公司人士坦言,今年以來,全球政治經濟局勢動蕩,中國發展則成為動蕩中難得的確定性,從這一點判斷權益市場機會仍存。因此,公司加大了產品布局的力度,期望能協助投資者一起把握投資機遇。
經濟學家、新金融專家余豐慧表示,年內主動權益基金新發規模較低,主要由于市場波動加劇,投資者情緒較為謹慎。此時發行主動權益基金的基金管理人,可能是基于長期看好中國資本市場的發展,并認為當前市場估值處于低位,是一個布局的好時機。此外,這些公司可能擁有更強的品牌影響力和銷售渠道,能夠吸引更多的資金流入。
破局關鍵在提升資產配置能力
“新發基金缺乏吸引力,也可能導致新發規模平平。公募關鍵要提升資產配置能力,凈值表現強才是核心競爭力。”郭施亮如是說道。
事實上,監管早已明確強化基金公司與投資者利益綁定,更已將公募收入與投資者回報強掛鉤。回顧5月7日,事關公募基金的重磅改革方案靴子落地,《推動公募基金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提到,建立健全基金公司收入報酬與投資者回報綁定機制,強化長周期考核與激勵約束機制等多個重點舉措。同時,還根據產品業績跑贏比較基準的情況對基金經理設置“獎懲機制”。
前述基金公司人士表示,公司在現有公募基金改革方案基礎上,已做了部分管理上的調整和優化。近年來經歷市場震蕩后,投資者對于主動權益基金的信任和信心實際上是不足的,而這也并非短期內就能扭轉的。因此公司也把工作的重心放在了管好現有的產品上,一方面穩住業績回升回暖的趨勢,分散投資更好地實現穩健的投資體驗;另一方面也是客觀展示業績,做好持續營銷,把合適的產品賣給適合的投資者。
余豐慧表示,在公募改革強調業績與基金經理收入掛鉤后,投研團隊管理可能更加注重績效考核,這種調整能夠提升存量產品吸引力,并增強投資者對新發產品的信心。當前主動權益基金確實面臨一定的挑戰,但這也是一個機會。破局的關鍵在于優化產品設計,提升服務質量,并加強投資者教育。未來,隨著市場環境的改善和投資者信心的恢復,主動權益基金的發行規模有望逐步回升。基金管理公司應當積極應對市場變化,尋找新的增長點,如發展特色基金產品或布局新興市場領域。
前海開源首席經濟學家、基金經理楊德龍表示,整體來看,當前公募基金不好發,但從市場估值來看,建倉成本可能較低。未來公募主動權益基金發行規模走勢主要還是要關注市場行情,若行情向好,主動權益產品發行市場可能進一步活躍。
(來源:北京商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