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美國部分就業(yè)和通脹數據降溫,在本周貨幣政策例會召開前夕,市場對美聯儲降息的預期再度抬頭。眼下,美國利率水平在高位運行日久,已在抑制通脹與推動增長間形成難以彌合的裂痕。美聯儲持續(xù)延遲降息雖有助于在復雜局面中尋找平衡,卻不得不以犧牲美國經濟活力為代價。
6月5日,美國勞工部發(fā)布數據顯示,截至5月31日的一周,美國初次申請失業(yè)救濟的人數攀升至24.7萬人,不僅超出市場預期,更達到過去8個月來最高值,這也強化了關于“美國就業(yè)市場正在放緩”的看法。6月12日公布的美國5月核心生產者物價指數(PPI)同比增長3.0%,較預期的3.1%有所放緩。在就業(yè)和通脹數據降溫的背景下,美聯儲年內兩次降息預期出現抬升。
持續(xù)的高利率對美國經濟的傷害正在顯現,美國經濟面臨的結構性壓力尤為突出。企業(yè)融資成本長期高企,直接抑制了制造業(yè)、房地產等利率敏感行業(yè)的投資意愿,部分企業(yè)甚至被迫推遲設備更新與產能擴張計劃。居民同樣承受重壓,房貸、車貸等剛性利息支出擠占了可支配收入,導致消費能力持續(xù)收縮。需求端的疲軟與供給端的停滯相互交織,使得美國經濟增長動能不斷弱化。同時,美國政府債務的利息負擔因高利率環(huán)境急劇膨脹,財政政策空間被大幅壓縮,公共投資與社會福利支出面臨“拆東墻補西墻”的窘境。當經濟增速放緩與債務風險攀升形成共振,美國經濟的自我修復能力正在遭受嚴峻考驗。
有分析指出,美聯儲面對通脹風險所表現出的異乎尋常的謹慎,折射出貨幣政策框架的深層困境。從貨幣政策效果看,當前的核心通脹率仍高于2%的政策目標,而美國政府推行的關稅政策勢必通過抬升進口商品價格加劇物價黏性。這種由供給側沖擊引發(fā)的通脹與傳統的需求拉動型通脹存在本質差異,單純依靠貨幣政策工具難以根治。
在美聯儲的決策邏輯中,維持物價穩(wěn)定的政策信譽被視為比短期經濟陣痛更重要的底線。20世紀70年代滯脹的慘痛教訓提醒著政策制定者,一旦通脹預期失控,后續(xù)治理成本將呈幾何級數增長。這種歷史記憶與現實的通脹壓力疊加,似乎解釋了美聯儲為何寧愿承受經濟減速的代價,也要守住貨幣政策的可信度。同時,面對美國政府要求降息刺激經濟的頻繁施壓,美聯儲若積極配合降息,既可能被解讀為對行政干預的妥協,又會模糊貨幣政策與產業(yè)政策的邊界。這使得美聯儲在降息決策上表現出超乎尋常的審慎,即便這種審慎正加劇實體經濟的痛苦。
當前,美國還面臨經濟數據信號失真與政策傳導機制失效的挑戰(zhàn),經濟格局呈現出罕見的矛盾特征。例如,就業(yè)市場同時存在用工短缺與裁員加劇的結構性失衡,金融市場則在避險情緒與政策預期之間劇烈搖擺。這種矛盾性使得傳統貨幣政策框架失去明確的導航坐標——既不能將數據波動簡單歸因為短期擾動,又難以確認經濟已步入明確的下行通道。美聯儲的“數據依賴”模式在此種混沌狀態(tài)下進退失據,觀望等待反而成為最不壞的選擇。
美聯儲的政策選擇也是在為前期的政策偏差支付代價。疫情期間,美聯儲對通脹形勢的誤判導致加息進程啟動過晚,如今為重建政策信譽不得不采取過度緊縮;而政治周期與商業(yè)周期的錯位,又迫使貨幣政策承擔起本應由財政政策解決的結構性問題。這種多重矛盾的疊加,使得降息決策不再是單純的經濟問題,轉而演變?yōu)橹贫软g性、市場信心與政策遺產的綜合考量。
如今的美聯儲,既害怕因政策轉向引發(fā)通脹復燃,也不敢坐視經濟失速釀成衰退。這種兩難處境表明,當供給側沖擊、地緣政治風險與傳統經濟周期形成疊加效應時,單一貨幣政策工具已難以駕馭復雜的經濟現實。或許美聯儲謹慎行事不失為明智之舉,然而對于美國萬千企業(yè)和普通民眾而言,這種等待的成本正在轉化為切膚之痛,美國經濟的元氣也在時間流逝中悄然損耗。
(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