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農銀行6月13日晚間發布公告稱,因可轉債轉股及資本公積轉增股本,該行注冊資本擬由18.03億元變更為20.19億元。在銀行股股價整體保持強勢背景下,南京銀行、杭州銀行發行的可轉債近期觸發強贖條款,成為今年銀行進行資本補充的一個縮影。
可轉債可作為銀行進行資本補充的外源性渠道,成功轉股將補充其核心一級資本。此前因轉股溢價率高等因素導致轉股率偏低,銀行發行的可轉債多以到期贖回收場,而當前銀行股持續飄紅激活了強贖機制。業內人士表示,相較于國有大行,中小銀行在資本補充方面面臨更為嚴峻的挑戰。在銀行股估值修復與政策支持共振下,可轉債強贖不僅助力銀行資本補充,更有望優化財務結構。
多家銀行發布公告
蘇農銀行發布的公告顯示,該行于2018年8月公開發行2500萬張可轉債,發行總額25億元,期限6年。該行可轉債已于2024年8月到期兌付。自該行2020年變更注冊資本至該債券兌付到期日期間,因蘇農轉債轉股累計增加的股份數為3197.61萬股。同時,該行根據《2024年度利潤分配方案》,以分紅派息股權登記日的公司總股本為基數,以資本公積每10股轉增1股。權益分派已于近日實施完成,實際轉增1.84億股。
值得注意的是,在銀行股保持強勢的背景下,今年以來已有多只銀行轉債觸發強贖,包括南銀轉債、杭銀轉債、成銀轉債等。
據南京銀行公告,公司股票5月13日至6月9日的19個交易日中有15個交易日的收盤價不低于南銀轉債當期轉股價格8.22元/股的130%(含130%),即10.69元/股。根據相關約定,已觸發南銀轉債的有條件贖回條款,該行決定行使南銀轉債的提前贖回權。不久前,杭州銀行也發布公告稱,杭銀轉債已觸發有條件贖回條款,決定行使杭銀轉債的提前贖回權。
南銀轉債于2021年6月發行,發行總額200億元,期限6年;杭銀轉債于2021年3月發行,發行總額150億元,期限6年。截至2025年6月16日,杭銀轉債、南銀轉債剩余規模分別為8.66億元、48.36億元。此外,2025年以來,蘇州銀行、成都銀行等發行的可轉債均已觸發強制贖回。
Wind數據顯示,截至發稿時,市場共有浦發轉債、興業轉債、上銀轉債等10只銀行轉債。其中,浦發轉債將于2025年10月28日到期,發行規模500億元。
正股股價保持強勢
“2025年以來銀行股持續走強,推動多只銀行轉債轉股和強贖。”興業證券固定收益組首席分析師左大勇表示。
6月16日,銀行股整體保持上漲態勢,16家A股上市銀行當日股價漲幅超1%,其中青農商行、蘇農銀行、北京銀行、滬農商行、郵儲銀行股價漲幅超2%。拉長時間來看,Wind數據顯示,截至6月16日收盤,2024年以來申萬一級銀行行業指數的區間漲幅接近50%,在申萬一級行業指數排名中居首位。
在上海金融與發展實驗室主任曾剛看來,近期伴隨銀行分紅方案落地,多家銀行決定下調可轉債的轉股價格,進一步增強了銀行轉債觸發強贖的預期。轉股價格下調使得銀行轉債更容易觸發強贖條款,加速了強贖進程。
此外,銀行轉債規模變化會對可轉債市場供需產生影響。左大勇表示,作為可轉債市場規模最大、機構配置最多的板塊,銀行轉債的規模變化是可轉債市場供需變化的關鍵。今年以來,銀行轉債規模快速下降,10月浦發轉債到期后將出現今年最劇烈的銀行轉債規模收縮。屆時,市場上銀行轉債規模將收縮至1000億元以下,銀行品種占轉債市場規模的比例或下降。
申萬宏源證券分析師黃偉平表示,杭銀轉債、南銀轉債等均已觸發強贖條款,在銀行轉債加速退出的背景下,預計可轉債市場供需矛盾將更加突出,對可轉債估值將起到一定的支撐作用。
直面資本補充壓力
資本是銀行經營的本錢,也是抵御風險的基石。可轉債成功轉股將夯實銀行資本基礎,為其進行多元化業務擴張提供支撐。
杭州銀行董事會秘書王曉莉在該行2024年度業績說明會上表示,一旦該行發行的可轉債轉股完成,將提升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接近0.8個百分點。伴隨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的提升,再融資的迫切性將得到一定程度緩解。
“提前贖回可轉債,一方面能加速銀行一級資本補充,增強資本實力,優化銀行資本結構;另一方面會向市場傳遞銀行財務狀況良好、經營穩定的積極信號。這有助于增強投資者對銀行股的信心,吸引更多投資者買入銀行股票,形成良性循環。”曾剛表示,當股價持續走高時,可轉債的股性價值增強,銀行通過強贖推動轉股,既能補充資本金,又能擺脫利息負擔。對于投資者而言,在持有銀行轉債時,需要密切關注正股股價走勢和強贖條款觸發情況,及時做出轉股或賣出決策,避免被動接受強贖帶來的損失。
左大勇認為,相較其他轉債而言,銀行轉債擁有極強的轉股動力,進而帶動可轉債走強。相比其他資本補充工具,可轉債轉股是不少銀行補充核心一級資本的唯一方式。歷史上銀行發行的可轉債大多數以強贖轉股形式退出。當然,部分公司也可能會選擇引進戰略股東來解決轉股問題,但其中的隱形成本較高。
雖然當前銀行業的資本充足率水平仍然處于監管部門劃定的區間范圍,但仍要直面潛在的補充壓力。金融監管總局數據顯示,一季度末,商業銀行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為10.70%,較2024年四季度末(11.00%)下降了30個基點。
從42家A股上市銀行看,一季度末,約五成銀行的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低于10%,其中江蘇銀行、蘭州銀行、浙商銀行低于8.5%,在42家上市銀行中排名靠后。
事實上,近年來,多家中小銀行積極通過定增,發行專項債、二永債等方式補充資本。曾剛認為,考慮到外源性融資的成本與可得性,中小銀行必須一方面強化內源性資本積累能力,另一方面優化銀行的業務與收入結構,大力發展資本節約型業務,利用區域優勢、客戶特點等走差異化發展道路。
來源: 中國證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