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色不卡一区_成人综合婷婷国产精品久久免费_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99热_99热精品在线

風險分散需求攀升 全球巨災債券市場規模創紀錄

2025-06-16 11:27:21 作者:黃冰玉

當前,全球極端氣候等巨災風險頻發,帶來的經濟損失不可小覷。在此背景下,市場對氣候風險管理工具的需求日益攀升。一種市場化風險管理創新工具——巨災債券,逐漸在金融市場中嶄露頭角。

作為保險連接證券的代表,巨災債券以其獨特的風險分散機制和富有吸引力的回報潛力吸引著全球投資者的目光。根據費馬資本管理公司近期的預測,2025年巨災債券市場規模將增長20%,達到約600億美元。

業內人士普遍認為,在自然災害風險加劇、市場需求以及我國政策積極推動的背景下,巨災債券發展前景廣闊,深入研究探索、完善我國巨災債券市場勢在必行。

保險業“減震器”

巨災債券是最有代表性的保險連接型證券產品,以債權關系把巨災風險轉移到資本市場,有助于拓寬災害風險分散渠道,提高保險行業的風險承擔能力。

具體來看,巨災債券是將地震、颶風、洪水等巨災事件導致的保險賠付風險與債券市場相結合的產物。經過多年探索,巨災債券已經形成比較成熟的運作模式。發行人可以通過巨災債券募集資金,用于賠付未來可能發生的巨災損失。

“如保險公司認為自己承保的業務中有極大的巨災風險,或政府認為自己面對的巨災風險過大,他們即可向投資者發行債券,約定觸發條件和債券利率。”北京大學經濟學院風險管理與保險系副主任劉新立介紹。

目前發行的巨災債券的保障風險以自然災害為主,也包括恐怖主義、網絡安全等人為災害風險。上海財經大學金融學院保險系主任曾旭東介紹,當風險產生的損失達到一定觸發條件時,巨災債券會向發起人賠付,從而有效地將巨災風險轉移至資本市場,是健全我國巨災保險保障體系的重要環節。

當前,極端氣候與災害頻發,全球范圍內的巨災保險損失嚴重程度正在上升。根據瑞再研究院的分析,全球自然巨災保險損失到2025年可能達到1450億美元,主要因強雷暴、洪水和山火等次生災害所致,延續了年均5%至7%的長期增速。此外,地震和颶風等原生災害造成最高風險,在災害峰值年份將導致至少3000億美元的保險損失。

在此背景下,傳統保險市場承壓,巨災債券成為分攤風險的重要措施。中國財產再保險有限責任公司相關業務人員表示,巨災債券可以多年期結構化設計,穩定保險公司預期,解決保險公司對巨災風險“不敢保”的問題,讓保險公司有信心有能力為國家和社會提供更多的災害保險保障。

創造更豐富的投資機會

根據保險相關證券數據匯編機構Artemis的數據,2025年第一季度,巨災債券及相關保險連接債券的市場發行量達到71億美元,相比去年同期增加超過28億美元;市場規模方面,未償市場規模達到522億美元,同比增長17%,再創新紀錄。

站在投資人的角度,投資巨災債券可謂是一場與大自然的“博弈”。

劉新立稱,若巨災債券約定的期間內未發生觸發事件,則投資人可收回本金及利息;若觸發事件發生,投資人的利息、部分本金甚至全部本金都可能無法收回,而被用于賠付發行人的巨災損失。

巨災債券以其高收益和低相關性的特點,受到投資者的青睞。劉新立進一步解釋,高收益是指巨災債券的平均收益率往往顯著高于同評級公司債券,低相關性是指巨災債券的投資風險主要是自然災害風險,和其他債券涉及的金融市場風險相關性極低,有利于投資者的風險分散化。

從收益率數據來看,曾旭東稱,在2023年及2024年,巨災債券收益率達到了約9%的水平,超額收益率約為6.5%至7%,均為歷史較高水平。此外,在時間維度上,巨災債券年均票面利率整體上也呈增長趨勢。

當前,全球金融市場風云變幻,巨災債券再次展現其作為投資組合穩定性來源的價值。“在出現極端市場下行時,巨災債券能夠起到避風港的作用。通過配置巨災債券,投資者可以實現投資組合多樣化并降低總體投資風險。”曾旭東說。

市場期待更多發行

經過三十多年發展,巨災債券市場取得了長足發展,業內人士普遍認為,在氣候變化加劇、政策推動、資本市場創新等多重因素的影響下,巨災債券未來有非常大的發展潛力。

2015年,中再產險在百慕大發行了中國首筆巨災債券。此后,我國著力建立和完善巨災保險制度,并在巨災債券上不斷探索嘗試。例如,今年初,中國太平在香港成功發行了亞洲首支采用雙風險、雙觸發機制的巨災債券。

近日,中再產險公開表示,正積極探索在境內發行巨災債券,借助上海國際再保險中心建設的制度優勢,深入研究在境內發行巨災債券的可行性方案,爭取在上海實現境內首只巨災債券的發行。

在業內人士看來,我國巨災債券市場仍處在初期探索階段,在風險定價、法律支撐和監管指引以及市場流動性等方面仍待進一步完善。

曾旭東表示,需要降低巨災債券的發行成本,同時加強與全球其他巨災債券市場的交流與合作,促進我國巨災債券市場的國際化發展。

除了一級市場的發行以外,提升巨災債券二級市場的流動性也至關重要。曾旭東建議,應積極培育投資者群體,加深其對巨災債券等新型金融產品的熟悉程度。此外,需引導投資者對自身的風險承受能力與偏好進行系統的評估。

(來源:上海證券報)

責任編輯:朱希杰

掃一掃分享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