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費高、等待時間長、體驗差……每到節假日旅游旺季,一些景區的擺渡車就會遭到游客“吐槽”。本應是為便利游客而設的擺渡車,為何頻引爭議?有的景區大門設置太遠,游客被迫乘坐擺渡車;有的景區擺渡車存在車票捆綁銷售、管理混亂等問題。專業人士認為,景區擺渡車往往被“打包”給第三方公司運營管理,易出現監管模糊地帶。景區應將擺渡車線路設置得更具游覽性、便民性,而非將其作為增收渠道。(6月15日《工人日報》)
在旅游市場持續升溫的當下,擺渡車本應是提升游客游覽體驗、優化景區交通管理的重要一環,然而,現實中的景區擺渡車卻異化為“二次門票”,淪為變相創收的“宰客”工具,頻繁陷入輿論漩渦,成為游客“吐槽”的焦點。擺渡車弊端不僅涉及管理問題,亦折射出部分景區公共服務意識的缺失,以及商業邏輯的扭曲,嚴重影響了游客的消費體驗感。因此,亟須扭轉景區經營思維,推動擺渡車回歸公共服務。
從調查看,許多景區將擺渡車外包給第三方公司運營,景區大門刻意遠離核心景點,車票與門票捆綁銷售,車輛調度混亂等,這些現象背后,就是景區將公共服務商品化,把基礎交通服務當作“二次門票”。例如,某5A級景區擺渡車單程收費甚至高達60元,遠超城市交通的合理定價,不啻是在借勢“宰客”,也是對游客權益的公然漠視。
景區擺渡車的困境,實質是商業利益與公共服務的博弈失衡。當前,部分景區尚未擺脫對門票、車票經濟的路徑依賴,過度關注短期經濟回報,而忽視了游客體驗這一旅游業發展的核心要素。誠然,景區需要合理收益維持運營,但將擺渡車異化為創收渠道,無異于殺雞取卵。游客的旅游體驗是景區最珍貴的無形資產,當擺渡車上的抱怨聲取代了山水間的贊嘆聲,當“最后一公里”的服務短板消解了美景帶來的好感,景區終將為此付出代價。
重構景區擺渡車的服務本質,管理者需在全域旅游的基礎上,構建“大景區、大服務”的認知觀,重新審視公共服務的價值屬性,將擺渡車定位為提升游客體驗的配套設施而非營利工具。景區不宜將核心景點設置太遠,除了需要保護自然資源之外,應盡可能縮短旅游觀光距離,減少游客乘車、中轉的消耗時間。同時,將擺渡車線路規劃與景觀設計深度融合,使其成為串聯景點、展示文化的流動風景線。
針對景區擺渡車收費過高的問題,需建立透明定價機制,可明確擺渡車應遵循市區公交車定價標準,并限定車票總價不得超過景區門票的一定比例,以防止景區將擺渡車當成創收工具。另外,還要嚴查強制購票、捆綁銷售等違規行為,杜絕景區故意設置“軟性門檻”,將車費異化為“二次門票”,讓游客額外多花錢。
旅游經濟是“體驗經濟”,更是“口碑經濟”。當擺渡車不再成為游客之痛,當景區的每個細節都傳遞著善意與溫度,那些被車窗框住的風景,才能真正成為人們心中美好的旅行記憶。
(來源:揚子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