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灘鑲綠野,碧海映藍天。
海洋是人類生命的搖籃,改善海洋生態、加大海洋資源保護與利用,是推動美麗中國建設、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重要組成部分。
習近平總書記在廣東考察時指出,中國是一個有著14億多人口的大國,解決好吃飯問題、保障糧食安全,要樹立大食物觀,既向陸地要食物,也向海洋要食物,耕海牧漁,建設海上牧場、“藍色糧倉”。
300萬平方千米的海域面積、1.8萬千米的大陸海岸線,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為我國發展海洋經濟、建設海洋強國創造了眾多可能。
近年來,我國海洋經濟發展方興未艾,“藍色引擎”的全速運轉,離不開源源不斷的金融動能。注意到,近年來,金融機構持續完善多場景、立體式藍色金融服務體系,加大藍碳金融產品創新,為藍色海洋經濟發展注入金融活水。
對接藍色產業鏈
“融資一直是困擾企業發展的難題,一方面,我們不知道如何與金融機構打交道;另一方面,面對各種金融產品我們往往一頭霧水。”近日,在青島舉行的海洋金融深度融合交流會上,一家參會的涉海企業負責人感慨道。
山東,依海而立,向海而興。綿延3000多公里的海岸線和近16萬平方公里的海域,孕育了山東向海圖強的“深藍夢”。面對海洋企業的融資難題,當地銀行業金融機構積極對接藍色產業鏈,讓遼闊的蔚藍海域煥發出新的活力。
興業銀行青島分行率先成立海洋產業金融中心,錨定地區海洋經濟重點產業,通過“商行+投行”推出綜合金融服務體系,深入中國船柴、中海油等地區海洋龍頭企業,全面激活產業鏈藍色動能,一站式滿足各類海洋客戶的多元化需求。
“海洋漁業中游的海產養殖業特點是前期投入大、周期性強,生產經營主體存在融資難題。”針對海洋漁業面臨的擔保難題,農業銀行山東省分行創新推出“海域使用權抵押貸款”,讓漁業基礎設施用海、圍海養殖用海、人工漁礁用海等海域的使用權可作為抵押標的,助力山東建設“藍色糧倉”。
得天獨厚的海洋資源同樣賦予了福建省發展海洋經濟的巨大潛能。在當地,福建海峽銀行和遠洋漁業企業之間有著不解之緣。
“在諸多海洋產業中,我們堅持以海洋漁業為中心,以水產品加工、海洋產品批發與零售為主線,‘點+面’結合向產業鏈延伸。”福建海峽銀行相關負責人表示,目前,該行已構建起“1個頭雁+4個強雁+N個雛雁”的“雁陣”發展格局,做深做透海洋漁業全產業鏈,努力講好海洋金融中“一條魚”的故事。
發展藍碳金融
在綠色發展理念的指引下,“藍綠”模式不斷涌現,藍色金融疊加綠色金融,正成為眾多銀行探索可持續發展的創新之舉。
了解到,海洋中存在著數量巨大的微型生物,對于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封存起著重要作用。基于海洋的“固碳”特性,已有銀行機構嘗試開展碳排放權、碳匯收益權交易相關業務創新,加快擴展藍碳市場。
2021年,興業銀行在全國率先開展藍碳金融,設立全國首個“藍碳基金”,為實現“雙碳”目標注入藍色動力。近年來,在海洋碳匯貸款方面,包括興業銀行在內的銀行機構已落地多筆海洋碳匯質押貸款。
2021年8月,興業銀行青島分行落地了全國首單“濕地碳匯貸”,以膠州灣濕地碳匯為質押,為企業提供綠色貸款支持,專項用于企業購買增加碳吸收的高碳匯濕地作物等以保護海洋濕地。
在威海,工商銀行為“乳山市乳山灣牡蠣融合發展示范區項目”發放了5000萬元“海洋碳匯預期收益權質押貸款”,將海水養殖貝類等產生的碳減排量遠期收益權作為質押物,有效盤活了沉寂在海洋中的碳匯生態產品價值。
在業內人士看來,相較陸地上的“綠色碳匯”,海洋碳匯的固碳量是陸地碳庫的20倍、大氣碳庫的50倍,具有儲碳量大、儲存時間長等優勢。推動海洋經濟與藍碳金融協同發展,要持續挖掘海洋碳匯潛力,推動金融賦能海洋產業綠色發展。
“加快落實藍碳金融交易試點,發展完善藍碳金融產品體系。”在中國銀行研究院研究員葉銀丹看來,可以借鑒“碳匯貸”、碳配額和碳減排等相關產品的運行經驗,開發并完善藍碳金融相關信貸、股票、債券、現貨、遠期、期貨、保險等金融產品,實現其在一二級市場的發行與交易。
探路藍色債券
近年來,在藍色金融加快發展的背后,離不開金融管理部門對海洋生態保護與海洋經濟轉型的支持。
早在2018年,中國人民銀行等八部門聯合印發了《關于改進和加強海洋經濟發展金融服務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圍繞推動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明確了銀行、證券、保險、多元化融資等領域的支持重點和方向。
其中,在銀行信貸方面,《指導意見》提出,要“加大涉海抵質押貸款業務創新推廣”“鼓勵銀行業金融機構優化信貸投向和結構,支持海洋經濟一、二、三產業重點領域加快發展”。
然而,以海洋漁業為代表的藍色產業具有前期投入大、周期性強等特點,往往在現實發展中面臨著融資難題。如何才能進一步完善海洋經濟信貸支持體系,加大對“海洋牧場”的金融支持?
“借鑒針對小微企業的融資信貸政策,對涉海中小企業的貸款業務進行差異化評估,區別于常規貸款業務的標準。主動利用宏觀審慎評估框架、再貸款和再貼現等貨幣政策工具,扶持涉海中小企業及科技型企業的發展。”在葉銀丹看來,還可以通過實施稅收減免、貸款利息補貼、建立風險補償基金等政策手段,激勵并指導銀行增加對海洋產業的金融支持。
注意到,除了信貸支持外,近年來,藍色債券作為一種創新型綠色金融工具,成為推動海洋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力量。
例如,中國銀行利用境外和離岸金融優勢,分別在2020年9月、2022年10月和2023年1月成功發行中資及全球商業機構首只藍色債券、首筆離岸藍色及可持續人民幣債券以及藍色經濟主題融資,拓寬藍色主題融資渠道。
“作為綠色債券在海洋領域的延伸,藍色債券填補了海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融資空白,豐富了可持續金融工具的應用場景。”北京綠色金融與可持續發展研究院研究員溫夢瑤表示,接下來,建議出臺全國性藍色金融標準,為金融機構發放藍色貸款、各主體發行藍色債券提供指引和參考,推動藍色債券市場快速發展。
(來源:金融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