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里曾經是守著綠水青山過窮日子的省級貧困村,如今蝶變為村集體資產超億元,年綜合收入突破2億元,村民人均年收入近4萬元,成為中國鄉村旅游模范村,離不開襄陽農商銀行長期以來的鼎力支持。”近日,全國人大代表,湖北省谷城縣堰河村黨委書記、村主任閔洪艷握著前來調研的湖北襄陽農商銀行黨委書記、董事長汪全洲的手說。
攜手同行,繪就發展新藍圖
20世紀90年代初,堰河村還是一個集體負債20余萬元,村民人均年收入不足千元,吃糧靠供應,用錢靠砍山,住房干打壘。不少村民為了生存砍樹賣柴,破壞環境。站在村史館的展板前,村黨委書記、村主任閔洪艷感慨萬千。
1992年堰河村“兩委”班子換屆選舉,閔洪艷高票當選村黨支部書記和村委會主任。面對山是禿的、河是干的、地是荒的、鄉親們腰包是癟的現實狀況,如何帶領村民擺脫貧困?
困難在山,出路也在山。閔洪艷提出:“要管好山、護好水、修好路、育好人,走‘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致富路”。
當時有不少村民在嘀咕,如今窮得叮當響,兜里沒有一分錢,拿什么去發展致富?
萬事開頭難。正當閔洪艷為沒有啟動資金發愁時,農商行送來了“及時雨”。原谷城縣五山信用社主任(現襄陽農商銀行黨委委員、副行長)曹輝帶著客戶經理背著移動終端走進堰河村:“只要你們愿意干,我們就跟著持續支持,全程服務。”這句承諾,成為了堰河強村富民的起點,一個利用堰河村優質茶葉資源,走綠色生態產業發展的計劃逐漸成形。
從這年冬天開始,閔洪艷帶領村民先后開辟茶園1200余畝,栽種杜仲、杉樹、板栗等經濟作物林3萬多株,讓2.1萬畝山場全部披上綠裝,森林覆蓋率超81%,成為村民脫貧致富的支柱產業。
金融活水,澆灌茶鄉致富夢
隨著產業發展鏈條的不斷延伸,金融服務也隨之升級,襄陽農商銀行持續創新金融產品38個,無論是農戶生產周轉,還是種養大戶擴大規模,以及發展村集體經濟,都能精準滿足差異化的金融需求。
天藝茶莊老板游玉潔說:“我父親游邦立1997年開始承包堰河茶園,在襄陽農商銀行扶持下,從500元貸款起步,到目前的200萬元,不斷探索有機茶種植。我們將過期的牛奶豆漿混進豆餅里,發酵成有機肥料,噴灌到茶田,在減少農藥化肥使用、改善土壤板結的同時,產出的有機茶口感相較于其他茶葉更加醇厚,2010年我們的有機茶品質達到出口標準,開始走向國際市場。去年的年產量達到1200噸,牛奶茶葉每斤賣到2000元還供不應求,成為鄂西北最大的有機茶生產基地。”
2003年前后,堰河村漫山茶樹郁郁蔥蔥,引來了眾多城里人到堰河鄉村游,如何讓游客留下來又成了新難題。當地農商行建議村里發展農家樂,每家授信貼息貸款5萬元,隨貸隨還,周轉使用,然而村民擔心風險,無人敢試。閔洪艷勸說妻子李桂茹帶頭開辦了全村第一家農家樂,剛開始生意不好,堅持半年后回頭客慢慢多了起來,村民看到有效益,便跟著一家一家都建起來了。
“一口鍋勝過一面坡,一張床比得上十畝糧。”趙國輝的農家樂正是這句話的生動寫照,“游客來了要吃、要住、要玩,我們得跟上需求。”他說,2016年在農商行的支持下,回鄉創辦了“界美居”農家樂,如今又開辦了“茶香居”民宿,生意一年比一年紅火。
茶旅融合,奏響產業興旺曲
民宿經濟的興起,見證了金融服務的精準滴灌,襄陽農商銀行主動對接村民需求,在民宿園推出“創業貸”產品,村民只要有宅基地就可以獲得貸款。
黃土墻與花格窗勾勒出古樸輪廓,茶香主題民宿的雕花窗欞間,飄來陣陣云霧山黃酒的醇香。村民方金滿在谷城農商銀行貸款20萬元,改造的“至善茶樓”,從最初的5間客房發展成擁有18個特色房間的精品民宿,年收入突破30萬元。
短短幾年間,全村30多戶農家樂如雨后春筍般涌現,推出的“風干雞”“臘蹄子”“灰雞蛋”等招牌菜,年接待游客超80萬人次,接待海外游客2萬多人。形成“一院一景、一戶一品”的特色產業鏈。
一石激起千層浪,堰河村邁入茶旅融合發展的新時代,每年舉辦“過臘八節,吃百家宴”年俗文化活動,手工制作的臘蹄、八大碗擺滿攤位,云霧山鑼鼓與旱船表演響徹云霄,民俗街熱鬧非凡。去山野農場體驗農耕樂趣,參與采摘、種植活動;在萌寵樂園近距離互動羊駝、兔子等小動物;逛福源歡樂谷玻璃棧道、彩虹滑梯等,串聯起千年茶文化與現代游樂新體驗,形成了集住宿、餐飲、休閑、會議于一體的民宿集聚群,成功晉升為國家4A級旅游景區。
如今的堰河村,處處涌動著發展的活力。從貧困山村到全國文明村,從傳統農業到三產融合,堰河村的每一步跨越都浸潤著金融賦能的溫度。數據見證著這場綠色變革:襄陽農商銀行累計向堰河村投放貸款5600萬元,帶動村集體年實現收入320萬元,增長15倍;村民人均年收入從不足1000元躍升至4萬元左右。
(來源:中國銀行保險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