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全國首個個人碳普惠減排量用于抵扣銀行貸款利息的創新舉措在武漢落地。一位市民憑借日常積累的4.5萬克碳減排量,成功抵扣了當月90元的貸款利息。
碳普惠,簡而言之,就是一種面向大眾、以“碳”為媒的激勵機制,對資源占用少或作出低碳貢獻的人給予獎勵。例如,乘地鐵或公交出行、節約用電、自備環保袋……這些不起眼的綠色行為,都能積攢個人碳減排量,最終直接抵扣銀行貸款利息。
在各地對碳普惠的探索實踐中,可持續性一直是主要短板。作為碳普惠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個人碳減排場景相對“小”和“散”,激發個人減碳的主動性很有必要。武漢的創新之處在于,用數字化手段量化個人環保貢獻,并借助市場化機制賦予其實際價值。這一做法成功將個人的綠色行為與社會的低碳發展目標緊密相連,形成良性循環。“綠色行為換經濟回報”這種看得見、摸得著的實惠,比單一的低碳宣傳更有實效,也比依托企業的純公益活動更具可持續性。
對于眾多參與進來的互聯網平臺、便利店、餐廳、金融機構等而言,通過創新應用場景,形成綠色低碳的生活和消費模式,帶來了新的贏利增長點。以銀行為例,通過金融手段將個人減排行為與經濟利益掛鉤,形成了“綠色行為—碳積分—金融優惠”的閉環。銀行可將相關用戶的碳普惠減排量拿到碳市場交易的同時,還能更好地履行社會責任。
武漢的實踐并非孤例。深圳“低碳星球”小程序將用戶減排量轉化為虛擬星球成長值,北京“MaaS出行綠動全城”平臺用積分兌換共享單車月卡……當環保政策精準對接民生需求,便能實現社會效益與個人利益、企業利益的三贏,為全國碳市場建設提供“自下而上”的補充路徑。
展望未來,期待進一步豐富碳減排場景,逐步制定和建立覆蓋衣、食、住、行、用等個人生活領域的碳減排評價規范和場景,完善核算標準,加強與更多行業的合作,拓展碳減排量的應用范圍。同時,推動碳普惠納入全國碳市場體系,讓個人減排量真正成為可交易資產,使綠色生活從“小眾選擇”變為“大眾習慣”。
(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