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橡膠產地,有這樣一排排“娃娃樹”——雖然挺拔而立、枝葉繁茂,但從未流出過乳白色的膠汁。它們,是膠農的希望所在,未來最終將在膠農的辛勤勞作下流出乳白色的“希望之汁”。從種植到開割,一棵橡膠樹需要八年時間。這八年,是膠農們精心呵護、耐心等待的八年,也是天然橡膠“保險+期貨”項目扎根、成長、開花結果的八年。
金融“活水”潤膠林
膠農從“望天收”到“安心割”
2011年,膠價在創下4000美元/噸的歷史高位后快速下跌,國內天膠價格一度從43500元/噸跌至10000元/噸附近,跌幅超過70%。在這一輪“熊市”周期中,膠農收入銳減,價格低時賣一公斤膠水的收入還不夠買一瓶礦泉水,常面臨“割膠即虧損”的情況。
十年前,由于膠價跌破成本線,海南、云南的膠農每割一噸膠便面臨虧損超5000元的尷尬。自此,膠農陷入“欲割不能,欲罷不忍”的兩難境地。為了生計,許多膠農無奈放棄割膠或轉種其他作物。據了解,2015年海南白沙黎族自治縣的棄割率高達30%—40%,甚至有部分村莊完全棄管。至于云南地區,資料顯示,在2016年膠價長期處于低位的情況下,部分膠園改種香蕉等經濟作物,我國天膠種植面積因此縮減。不僅如此,價格下滑導致膠農種養的積極性下降,橡膠林因缺乏管理而導致膠水產量減少、質量下降。
令人欣慰的是,過去八年,隨著上期所天膠“保險+期貨”項目推廣普及,上述橡膠種養中的難點、痛點有了明顯改善。
天然橡膠“保險+期貨”項目,是保險業與期貨業優勢互補的金融創新。據了解,其運作機制是,上期所組織各方參與并提供保費支持,保險公司基于天然橡膠期貨價格開發價格保險產品,受益人為割膠農戶。保險公司通過購買期貨風險管理子公司的場外期權產品進行再保險,以對沖天然橡膠價格波動可能帶來的風險。期貨風險管理子公司則在期貨市場進行相關操作,進一步轉移風險,最終形成風險轉移、各方受益的閉環。這種模式集合了期貨交易所、當地政府、保險公司、期貨公司等眾多力量,運用市場化手段,為膠農提供了穩定的價格保障。
作為2023年天然橡膠“保險+期貨”項目的參與者,云南省勐臘縣膠農李鴻偉深有感觸。2023年,他為22.6畝橡膠林投保,最終獲得賠款1263.94元,平均每畝賠款55.93元。他感慨道:“有了這份保障,我再也不用為膠價低而擔憂了。割膠收入穩定后,我的生活也更有盼頭兒了。”
據了解,2017年至2023年,僅在云南勐臘縣,中國人民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太平洋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參與的天膠“保險+期貨”項目就累計承保了183.34萬畝橡膠林,共賠付8494.82萬元,賠付率達到81%,累計受益農戶74023戶,人均年收益1147.6元,單戶最高兌付金額為10860元。
“有了這份保障,膠農們不再‘望天收’,生產積極性也被重新點燃,不僅回來割膠的人多了,還有不少人租膠林割膠?!倍辔荒z農坦言。
2024年,上期所數據顯示,天膠“保險+期貨”項目掛鉤現貨15萬噸,受益膠農約48萬戶。2024年天膠價格整體呈上漲趨勢,天然橡膠“保險+期貨”項目利用場外期權的靈活性,最終賠付5704萬元。
從穩供應到協同發展
助力產業高質量發展
天然橡膠“保險+期貨”項目不僅改變了膠農的生活,也為橡膠產業穩定發展注入了動力。
作為一個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創新型項目,“保險+期貨”的模式并非一成不變,而是隨著市場需求和技術進步不斷演變。據了解,隨著“保險+期貨”項目參與各方逐漸認識到“現實中的問題更為復雜,膠農面臨的問題無法單靠賠付完全解決”,項目也逐步向綜合服務產業鏈需求轉變,不斷優化行業生態發展。
比如,2022年,云南勐臘縣周邊的橡膠產業鏈公司先從合作社、家庭農場的膠農處統一收購橡膠原料,然后進行加工,最后銷售給下游企業。當地龍頭企業與膠農間的原料買賣關系長期停留在低層次的合作上,雙方有利則合、無利則散。加之,當時受國際局勢緊張、疫情反復等多重因素影響,干膠價格波動明顯,二者矛盾激化,不利于企業及相關產業發展。基于此,興業期貨利用上期所的“保險+期貨”平臺,通過“訂單農業+期貨對沖”模式,引導企業、合作社、農戶等參與期貨市場套期保值,幫助膠廠與膠農提前鎖定收購價,從而穩定供銷渠道和價格。
據介紹,在該項目中,興業期貨不僅通過引入銀行有效解決了企業在風險管理過程中的資金問題,還推動了膠廠與膠農簽訂保底價協議,有效保障了膠農的銷售價格及膠廠原料的穩定。此外,通過期貨市場對沖,該項目還有效控制了膠廠的采購成本,并將訂單履約率從60%提升至90%。
類似的項目還有2023年銀河期貨承接的上期所天然橡膠“保險+期貨”云南勐臘縣項目。據了解,該項目創新性地運用“保險+期貨+訂單”模式,引入了除保險公司、期貨公司與膠農之外的第四方參與者——云南天然橡膠產業集團勐臘有限公司,通過處于產業鏈中游的橡膠生產企業的采購端,來對沖原材料價格的上漲風險,從而保障膠農在膠價上漲時,也能獲得額外的賣膠利潤,進一步提高了膠農的收入。此外,該項目的產品結構采用亞美式期權,賦予客戶在有利行情時可以選擇獲利行權,極大地增加了客戶獲得賠付的概率,真正做到了巧用金融工具,促農增收。
上述“保險+期貨”模式通過打造風險多方共擔的共贏格局,既保護了種植者的利益,也規避了經營者的風險,還增強了膠廠與膠農關系的穩定性,提高了農業訂單履約率,促進了產業鏈上下游利益聯結機制進一步完善,為天然橡膠全產業鏈穩步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持。以云南勐臘縣為例,經過多年培育、發展,當地的橡膠產業已形成種植、管理、加工、銷售為一體的發展格局,全縣制膠企業發展到32家,橡膠木加工企業23家。此外,目前勐臘縣有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3家、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2家、省級企業技術中心2家、省級綠色加工廠2家,并擁有近百項專利。
金融創新聚眾力
助力國家政策穩步向前
近年來,隨著“保險+期貨”項目的推廣和實施,橡膠市場的報價模式也有所改變?!氨kU+期貨”項目推出前,膠農只能被動接受收膠客商的價格,如今膠農對膠價有了更多考量,特別是當企業依據期貨價格采購和銷售時,膠農常能通過期現價差變化洞察當地市場的加工、倉儲及物流等情況?;诖耍z農面對市場價格波動時更有信心了,市場公平性亦得到有效提升。同時,膠農種養的積極性高漲,確保了橡膠產量穩定,推動產業持續發展。
此外,為實現較好的賠付效果,部分項目還通過科技及數字化手段來優化風險管理流程及效率。據了解,海南太保產險的“價易賠”系統,通過實時抓取期貨價格數據,并與膠農割膠量關聯,讓自動化賠付計算和即時轉賬得以實現,理賠周期更是由30天大幅縮短至24小時內。為了進一步提升賠付效果,銀河期貨在2023年的“保險+期貨”試點項目中特地采用了較為靈活的實值亞美式看跌結構,允許客戶在有利時機提前行權。
為了實現對天然橡膠交易數據的實時監控,期貨公司與地方政府攜手建立了橡膠產業數據庫,整合了種植、加工、庫存及期貨價格等多維度數據。以海南人保財險與農行合作開發的“海南天然橡膠生產銷售大數據管理平臺”為例,該平臺不僅能顯示每個膠農當天賣了多少膠、當天的橡膠單價是多少、售膠收益是多少,還可以直接算出售出的每筆膠能夠得到多少保險賠付。
據了解,在上述背景下,越來越多的相關市場主體參與“保險+期貨”項目,通過提出需求、尋找同行者的方式,逐漸形成合力,一步步解決困擾橡膠產業鏈的一個個現實問題。
作為服務國家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具體實踐,上期所的天然橡膠“保險+期貨”項目始終堅守普惠金融的初心,不僅確保國家戰略資源穩定供應,更積極推動國家相關政策有效落地與實施。據相關數據,自2017年“保險+期貨”項目啟動以來,上期所聯合保險公司、期貨業以及地方政府等多方力量,連續八年在海南、云南等地開展天然橡膠“保險+期貨”項目,累計投資約8.2億元,保障了約103萬噸天然橡膠。此舉不僅為橡膠種植戶的收入提供了實質性保障,也為當地橡膠產業持續發展提供了堅實保障;同時為國家戰略性資源供應提供了有力支持,并且促進了國家相關政策的有效落地實施。
八年堅守,從膠林萌芽到產業振興,“保險+期貨”項目不僅改變了膠農的生活,也為我國橡膠產業可持續發展注入了強大動力。未來,隨著“保險+期貨”項目持續創新和推廣,其在橡膠產業中的應用將進一步深化,進而為我國橡膠產業的高質量發展提供更有力的支持,為鄉村振興和國家戰略資源保障貢獻更大力量。
(來源:期貨日報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