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飯館走紅的理由,可以千奇百怪。比如,一條差評。
“菜少,還貴”——最近,得益于這條評價,一家開在濟南小巷里的5元自助快餐店火爆出圈。“5元自助有帝王蟹嗎?”“老板,來份香煎牛排,要七分熟。”網友爭相趕來打卡、玩梗,為其“打抱不平”。相關話題登上各大平臺熱搜。
基于真實體驗表達不滿,是消費者的權利。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差評權”。不過對于差評,他人也可解釋、反駁、回應。就像這家快餐店,讓附近的外賣騎手、工地工人等花5塊錢吃上自助餐,“任選6到8個菜,有葷有素、量大管飽”——“菜少,還貴”的評價未免有苛刻之嫌。翻翻上萬條留言:“中規中矩,帝王蟹也就正常大小”“三文魚甜蝦北極貝不限量暢吃”……網友盡情展示自己的幽默感,用“抬杠”表達支持,把善意變成段子。每一個留言仿佛都在說,還要啥“自行車”?
調侃也可以有溫度,玩梗背后是真情。對于這家實惠小店,對其背后的市井溫情,網友選擇遠程守護,有的點贊、收藏,助其躋身某平臺“濟南市自助餐收藏榜第1名”;還有人從廣州寄來雞尾酒,有人送上自家鹵的把子肉……線上聲援也好,線下“添菜”也罷,這對于一家深藏小巷、原本寂寂無聞的小店而言,無疑是一場網絡奇遇。
今天,注意力早已成為稀缺資源。為了所謂流量,為了“被看見”,不少商家冥思苦想、煞費苦心。有的給返現、送折扣,大搞營銷噱頭;有的劍走偏鋒,在黑灰產的助力下,“粉絲”可以有,“互動”可以買,“好評度”能夠提升,“播放量”可以增長……而這家小店提醒我們,真誠永遠是必殺技。當同行們還在談差評色變,甚至為刪差評絞盡腦汁,它硬是把差評變為流量,將負面評價“反轉”成了全民應援。正像店主小孟所言:“是大家的善意把我的小店‘捧起來了’。”少一些套路,多一些真誠,以心換心,自然會被善意包圍,會受人追捧。
近年來,“十元管飽”的盒飯屢見報端,一些小店因多年不漲價而走紅……人們對5元快餐店的力挺,也折射出公眾對于平價餐飲的期待。無論何時,平靚正、物美價廉,總是商業世界的底層邏輯。這無疑是5元快餐店走紅的另一個啟示。
(來源:廣州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