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發展和南南合作基金出資援助的蒙古國氣候變化適應性支持項目啟動儀式26日在蒙古國首都烏蘭巴托舉行。
中國駐蒙古國大使沈敏娟、蒙古國紅十字會秘書長寶勒爾瑪、紅十字會與紅新月會國際聯合會(IFRC)東亞地區代表處主任奧嘉以及蒙古國緊急情況總局官員等出席儀式。
沈敏娟在致辭時強調,中國政府高度重視應對氣候變化,堅持減緩和適應并重,在做好本國工作的同時,積極開展南南合作,盡己所能為發展中國家提供務實支持。
“去年我們同聯合國開發計劃署駐蒙代表處成功實施了全球發展與南南合作基金在蒙首個項目,向蒙方捐贈森林消防器材,提升消防能力建設。今天啟動的項目緊隨其后,成為全球發展和南南合作基金在蒙開展的第二個項目。” 沈敏娟表示,相信該項目一定會順利實施,成為中國南南基金打造的氣候變化適應性旗艦項目,提升蒙古國民生福祉,更好實現可持續發展。
寶勒爾瑪表示,氣候變化正在深刻影響蒙古國社會各個層面,尤其對以畜牧業為主要經濟支柱的牧民群體而言,其帶來的各類自然災害無疑加劇了生活壓力,嚴重威脅著他們的生計與生存環境。在此背景下,今天啟動的這一重要項目為蒙古國提供了一個寶貴機遇,有助于在應對氣候變化的過程中提升民眾的適應能力,增強社會韌性,切實緩解日益加劇的脆弱性。感謝中方多年來為蒙方提供切實可行的人道主義援助,在自然災害應對、抗擊極端天氣、保障牧民基本生活等方面給予了有力支持。
據蒙古國緊急情況總局介紹,2015年至2024年期間,蒙古國各類災害發生頻率較前十年增長26%。其中,突發性暴雨和洪水的發生次數增加3.4倍,暴風雪和沙塵暴天氣也增長2倍。尤其是在2023年至2024年期間,蒙古國牲畜損失超過800萬頭(只),給眾多牧民帶來了沉重打擊。此外,在過去80多年中,蒙古國平均氣溫上升約2.46攝氏度,高于全球平均氣溫上升速度,而且年降水量減少8%,總土地面積的76.9%遭受到不同程度的荒漠化。
奧嘉誠摯感謝中方的大力支持與堅定承諾。她表示,此次是IFRC、中國政府和蒙古國紅十字會在氣候變化適應領域的首次合作。這一時刻不僅標志著為期兩年合作倡議的正式啟動,也成為推動當地社會增強韌性與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多邊合作重要里程碑。該項目聚焦于具體可行的應對措施,以減輕未來氣候災害所造成的損失與恢復成本,切實保護脆弱的牧民群體。這份援助不僅意義重大,而且及時有力。
據了解,上述項目是南南基金在東北亞地區首個氣候變化適應性項目,中方將同IFRC和蒙古國紅十字會共同提升蒙古國早期預警能力、牧民氣候變化適應能力,并為蒙政府提供政策建議。
(來源:新華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