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銀行近期公布的2025年4月金融統計數據報告顯示,今年前4個月,人民幣貸款增加10.06萬億元。
超10萬億元的信貸資金去向何處?
金融統計數據報告表明,其中超九成新增貸款投向了企(事)業單位。今年以來,金融為實體經濟發展提供了強大的金融動力,在央行等金融管理部門的引導下,加力支持科技創新、提振消費、民營小微、穩定外貿等重點領域,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服務。
支持科技型企業創新發展
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歷史交匯期,科技創新正成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引擎,為我國突破發展瓶頸提供重要支撐。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高度重視金融支持科技創新工作。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明確指出,構建同科技創新相適應的科技金融體制,加強對國家重大科技任務和科技型中小企業的金融支持。
金融是支撐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重要力量,發展科技金融是促進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的必由之路。錨定金融支持科技創新主戰場,銀行業金融機構持續推動科技金融加力提速,助力科技型企業創新發展。
在上海,某地下設備頭部企業在技術攻堅的關鍵時期缺乏足夠的資金支持。農業銀行上海分行敏銳捕捉到企業需求,第一時間跟進,深入了解企業應收款項狀況,結合與企業所屬集團的良好合作基礎,定制融資方案并優化業務辦理流程,最終依托科技創新和技術改造再貸款提供的低成本資金,為企業投放貸款7600余萬元,助其突破資金瓶頸、加速技術研發筑牢根基。
科技創新和技術改造再貸款是央行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旨在激勵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科技型中小企業以及對重點領域技術改造和設備更新項目的金融支持力度。在5月7日國新辦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潘功勝宣布,將增加3000億元科技創新和技術改造再貸款額度,由目前的5000億元增加至8000億元。
中國銀行研究院發布的報告認為,增加3000億元科技創新和技術改造再貸款額度,將有助于支持大規模設備更新政策加力擴圍。
推動擴內需、促消費政策落地實施
中國人民銀行發布的《2025年第一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明確提出,提振消費是當前擴內需、穩增長的關鍵點。
“目前,金融機構圍繞以舊換新、冰雪運動等消費場景,持續創新推出多元化的消費信貸產品和服務模式,有效激發了市場活力。”中國民生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溫彬表示。
為深入貫徹落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關于大力提振消費、全方位擴大國內需求、實施提振消費專項行動等政策要求,今年2月,建設銀行發布《消費金融專項行動方案》,部署了一系列消費金融綜合服務舉措。
積極支持以舊換新是該行助力擴內需、促消費政策落地實施的具體舉措之一。以汽車消費為例,為助力汽車以舊換新,建設銀行陜西省分行在當前政府補貼的基礎上,推出購車分期專享消費券活動,切實為消費者帶來購車實惠和生活便利。
溫彬表示,現階段,金融支持消費形成了較好基礎,但仍有進一步發力空間。“如在文體旅游、養老托育、醫療健康等服務消費領域個性化、高品質供給存在缺口,縣域服務消費基礎設施建設和物流配送體系不完善。”溫彬說。
5月7日,中國人民銀行宣布設立5000億元“服務消費與養老再貸款”。“為提升和改善服務消費供給,中國人民銀行設立‘服務消費與養老再貸款’工具,激勵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住宿餐飲、文體娛樂、教育等服務消費重點領域和養老產業的金融支持,并與財政及其他行業政策協同配合,更好地滿足群眾消費升級的需求。”潘功勝表示。
護航外貿企業頂壓前行
今年以來,面對外部沖擊影響加大、內部困難挑戰疊加的復雜局面,我國國民經濟頂壓穩步前行。與此同時,金融機構加力支持,助力經濟社會以高質量發展的確定性應對外部環境急劇變化的不確定性。
特別是在外貿領域,今年前4個月,我國貨物進出口總額同比增長2.4%,比一季度加快1.1個百分點。其中,我國對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的進出口增長3.9%,比一季度加快1.7個百分點。
“盡管國際環境急劇變化,外部沖擊影響加大,但我國加大外貿多元化發展,積極開拓與共建‘一帶一路’國家貿易,推動外貿保持平穩增長,彰顯出強大韌性。”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國民經濟綜合統計司司長付凌暉表示。
外貿的穩定增長離不開銀行業金融機構的護航。
“今年我們接到一筆大額海外訂單,但資金周轉壓力較大。交行線上融資產品審批快、利率低,還提供了專業的匯率風險管理建議,幫助我們順利完成了訂單交付。”河南某外貿企業對交通銀行的金融服務連連稱贊。
據介紹,為便利外貿企業出海,交通銀行持續提升服務質效,在優化外貿企業融資效率、降低融資成本的同時,積極探索外匯展業改革,助力跨境電商節約寶貴的結算時間成本。
為應對國際形勢的復雜多變,我國正在加快推動內外貿一體化。對銀行業金融機構而言,支持內外貿一體化,需要強化跨境金融創新。“銀行可探索內外貿一體化下的跨境金融服務創新,如建立內外貿結算體系對接機制,降低企業跨境業務成本。”上海金融與發展實驗室首席專家、主任曾剛表示。
來源:金融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