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隨著“互聯網+農業”概念的火熱,一種新穎的“云養殖”模式悄然興起:下載一個App,點擊幾下就能在網上認養一頭黑豬、一只梅花鹿,甚至整群牛羊。平臺承諾不僅無需親自管理養殖過程,還能坐享其成、月月分紅,甚至宣稱“穩賺不賠”。這樣的“投資”聽起來頗具未來感,也迎合了不少人對“低門檻、高回報”的幻想。最近,四川雅安警方偵破的一起“云養豬”騙局,卻給這場“云端致富夢”潑了一盆冷水。
事件的主人公孫女士就是這類項目的“受害者”。據央視新聞報道,孫女士原本只是抱著試試看的態度,在朋友推薦下投了一萬元參與“云養豬”計劃,沒想到很快就收到分紅,甚至能通過App實時查看養殖場動態、收益走勢。一連串看似真實的反饋讓她深信不疑,連續加大投資,甚至動員親朋好友一起加入。直到有一天警方突然傳喚,她才意識到,所謂的“云養殖”平臺其實是一個披著“智慧農業”外衣的網絡傳銷組織。
從表面上看,這些平臺的商業模式似乎與農業現代化接軌,甚至利用大數據、視頻直播、智能投喂等噱頭包裝自己,營造出一種“科技+農業”的未來感。可實際操作中,不法分子通過夸大宣傳、虛構養殖場、炒作高額收益,誘導投資者投入資金,再以拉人頭返利、設立團隊計酬機制,逐漸演變為典型的“拉人頭”式傳銷。孫女士等人的“收益”,實際上就是后來投資者的錢。而當資金鏈難以為繼,平臺便通過“轉股”“系統升級”“提現需赴港開戶”等幌子限制提現,為最終卷款跑路贏得時間。
歸根結底,這些“穩賺不賠”的項目違背了農業的基本經濟邏輯。農業生產具有周期長、風險高、回報慢的特點,任何承諾短期內高額回報、保本保息的農業投資項目,本身就應當高度警惕。真正從事農業投資的人都明白,一頭豬從出生到出欄,至少需要半年到一年的周期,加之疾病、飼料價格波動等諸多不確定因素,根本無法實現穩定高收益。
更值得警惕的是,這類“云養殖”項目的目標人群,往往是對農業不了解、金融知識薄弱但對投資熱情高漲的普通大眾。平臺利用App技術手段模擬收益增長、制造“真實運營”假象,掩蓋其資金運轉本質是“借新還舊”的龐氏騙局。用戶在早期確實能拿到一些回報,從而被誘導繼續加大投入。一旦平臺跑路,不僅自己血本無歸,還可能因“介紹他人投資”涉嫌參與傳銷而觸犯法律。
對此類現象,監管部門并非沒有行動。2025年初,農業農村部等四部門聯合發布了《關于進一步防范“云養經濟”領域欺詐風險的提示》,要求廣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不超范圍經營或違規從事金融活動,提醒公眾謹記“天上不會掉餡餅,高利保本是陷阱”。農業農村部還從3月份開始,委托專業公司利用互聯網和大數據對從事“云養經濟”的相關平臺進行全面監測,分析研判潛在的欺詐風險。
然而,技術的“云端升級”并不等于監管可以“放空”,對“云養經濟”監管的技術和法律體系也需要同步升級。一方面,有關部門應加強對農業平臺準入資格、項目真實性的審核機制,確保投資行為有實物對應、產業鏈清晰;另一方面,對利用虛假宣傳誘導投資、變相從事金融或傳銷活動的平臺,監管部門應加強打擊與處罰力度,形成震懾。
“云養殖”本身不是原罪,創新也不應因個別違法行為而遭到全面否定。但如果失去了基本的經濟理性和監管邊界,再美的概念也容易變成收割韭菜的陷阱。在“科技+農業”的探索路上,我們更需要警惕那些以新名義包裝舊騙局的“假創新”。面對“穩賺不賠”的誘惑,每一個投資者都應記住一句樸素卻深刻的話:天上不會掉餡餅,投資需走正道。
(來源: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