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隔一年,私募業管理規模再度回到20萬億元以上。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最新發布的數據顯示,截至4月末,存續私募基金規模達20.22萬億元,其中私募證券投資基金規模超過5萬億元。
私募基金管理規模再度突破20萬億元,主要是因為發行市場回暖和業績修復。據私募排排網統計,截至4月末,私募證券投資基金新備案規模連續兩個月環比增長,百億級私募梯隊進一步擴容。在業內人士看來,中國資產的重估尚未結束,科技、新消費等板塊的結構性機會有望持續涌現,越來越多增量資金將涌入A股和港股。
私募規模突破20萬億元
中基協數據顯示,截至4月末,存續私募基金管理人達19891家,管理基金數量為141579只,管理基金規模達20.22萬億元。其中,存續私募證券投資基金管理人共計7827家,私募股權、創業投資基金管理人共計11867家,私募資產配置類基金管理人共6家,其他私募投資基金管理人共191家。
拉長時間線來看,由于市場震蕩加劇,私募業管理規模在去年4月末跌至20萬億元以下,此次行業管理規模再度升至20萬億元以上,備受市場關注。
“私募業的規模上漲,與市場結構性機會涌現、私募整體業績顯著修復有關。”一位資深私募研究員表示,今年中國資產迎來價值重估,市場活躍度顯著提升,不管是主觀多頭策略私募,還是量化私募,均實現了亮眼業績,帶動行業規模回升。
“2021年至2023年,由于市場震蕩加劇,公司旗下產品最大回撤超過50%,管理規模跌破百億元。不過,今年市場新消費、科技等領域出現多只牛股,公司捕捉了相關機會,業績快速修復,規模也逐步回升。”一位頭部私募人士坦言。
私募排排網統計數據顯示,截至4月末,有業績展示的1466家私募機構今年以來平均收益為4.19%。其中,1068家實現正收益,占比為72.85%;221家私募平均收益高于20%。
資金入市步伐加快
業績修復不僅帶動存量私募規模上升,還吸引更多增量資金入場。
中基協數據顯示,4月新備案私募基金數量為1606只,新備案規模為643.72億元。其中,私募證券投資基金新備案數量為1189只,新備案規模為366.95億元,較3月增長11.3%。至此,私募證券投資基金新備案規模已經連續兩個月環比正增長。
滬上一位中型私募人士透露,去年單只新發產品的規模大多在1000萬元至3000萬元區間,但是今年公司在某一券商渠道的發行規模已經超過2億元,資金入場情緒顯著回暖。
某渠道人士稱,今年部分業績亮眼的私募在發行市場備受歡迎,上海一家頭部私募今年募資額超過30億元。相比去年,今年資金入市的積極性明顯提升,尤其是權益類策略開始受到資金青睞。
增量資金加速入場,百億級私募也開始擴容。私募排排網數據顯示,截至5月26日,百億級私募數量達87家,相比3月底增加3家。
科技與消費領域成機構“聚集地”
資本市場“活水”不斷的背景下,私募積極布局結構性機會。在他們看來,伴隨著中國企業彰顯全球競爭力,中國資產的價值重估邏輯將持續演繹,科技與新消費板塊值得關注。
相聚資本創始人梁輝認為,大模型技術在中國的提升速度很快,而且中國擁有全球領先的互聯網應用場景,未來,中國的AI應用大概率會在全世界范圍處于領先水平。在此背景下,中國的互聯網板塊迎來布局良機。與此同時,目前中國半導體設備技術快速進步,帶動了制造產能的快速增長,而技術節點的突破往往會催生重大投資機會,值得密切跟蹤。
和諧匯一基金經理梁爽也堅定看好科技板塊未來的表現。他分析稱,國內云市場的快速發展,AI浪潮下的應用加速落地,會為平臺型企業帶來第二增長曲線。此外,芯片半導體等領域也會涌現更多優秀公司。
Choice數據顯示,截至5月26日,機構調研頻次最高的行業為半導體和自動化設備,調研頻次均超過1000次。
新消費也是今年多家私募重點布局的方向。
滬上一位頭部私募創始人表示,文創國潮、寵物、AI+消費等增量賽道中的新興消費企業,無論在渠道創新還是產品創新方面,均有望實現超越行業的高增長,部分公司甚至在海外展現出較強的競爭力,使得其增長的持續性提高,相關機會值得重點跟蹤和布局。
(來源:上海證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