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讓蘋果回到美國生產,美國總統特朗普又威脅蘋果公司,如果產品非美國制造,將面臨25%的關稅。但外界顯然不看好iPhone“美國制造”計劃。根據華爾街分析師預測,如果特朗普政府堅持將iPhone生產線遷回美國,“美國制造”的iPhone價格將飆升至少25%,甚至可能高達3500美元——比當前價格高出190%。這將直接沖擊蘋果產品需求和美國消費者錢包,同時加劇通脹壓力,對投資者和科技股估值產生深遠影響。
當地時間23日,特朗普再次在社交媒體發文稱,他期望蘋果公司在美國銷售的手機于美國制造,否則將面臨至少25%關稅。特朗普還表示,凡是在國外制造在美國銷售手機的企業都將面臨這一關稅,并稱這一關稅或將在6月底實施。
目前,蘋果、三星等科技公司均未對上述消息予以置評,但蘋果股價已經應聲下跌。當天蘋果一度跌超3%,Meta、英偉達、特斯拉、亞馬遜、微軟、谷歌均跌超1%。
特朗普政府發起關稅戰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促進美國制造業回流。美國商務部長盧特尼克此前在接受電視采訪時興奮宣布,“數以百萬計的人力在擰小螺絲來制造iPhone——這種事情將會來到美國”。但美國卡托研究所此前的一項民調顯示,盡管有高達八成的美國人認為從事制造業對美國有好處,但只有兩成的人愿意親自去工廠擰螺絲。
目前,美國有近50萬個制造業工作缺口等待填補,然而調查卻顯示,一般美國人顯然對制造業工作避之不及。很多制造商都發現,如何留住員工,其實和招募新員工一樣困難。新進的員工常常會選擇離職,去尋找工作負擔比較低,或者薪水更高的工作。
美國人不愿意進工廠,是因為“擰螺絲”并不輕松。
美國消費品公司Viahart的首席執行官莫爾森·哈特曾講述了自己在中國的一個工廠中體驗工作,親自用手指組裝小零件,僅僅四小時后便放棄,而這樣的工作強度,不過是制造業的日常。當時他的速度僅有旁邊工人的四分之一。他表示,真的嘗試過后才能明白制造業的艱辛,而美國人更習慣坐在辦公室中搞資本運作。莫爾森最后的結論是,所謂“關稅能救‘美國制造’”不過是致命幻覺,而且會讓美國更窮。
全球知名科技行業市場研究機構科納點市場研究公司副總裁尼爾·沙阿更進一步指出,如果沒有政府的巨額補貼和更廉價以及熟練的勞動力,制造業不會回流美國,因為美國制造業的成本優勢為零。
蘋果今年初曾表示,計劃未來四年在美國投入5000億美元,其中包括在休斯頓建立新的服務器制造工廠、在密歇根州建立供應商體系,并增加與美國現有供應商的合作。但這遠未達到特朗普設想的全面轉向美國生產的目標。
對于蘋果來說,將其招牌產品iPhone和其他設備的生產轉移到美國,是一項巨大的工程。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在報道中指出,無論是蘋果公司創始人史蒂夫·喬布斯還是現任CEO庫克,都曾對美國政府表示,并非他們不想在美國設廠生產智能手機,而是在美國無法招到所需的龐大數量工程師。
庫克2017年在中國出席會議時,對美國是否有足夠具備職業技能的工作人員從事iPhone生產表示懷疑。當時他說:“在美國,你開個模具工程師會議,我不確定能不能坐滿整個房間。但在中國開會,(模具工程師)能坐滿好幾個足球場。”
自2011年以來,蘋果基本上一直是全球市值最高的公司之一,在特朗普發出關稅威脅前,其市值約占標普500指數的8%。此前在“對等關稅”的威脅下,許多消費者擔心蘋果的電子產品會大幅漲價。
據路透社此前報道,若蘋果公司決定將關稅成本全額轉嫁給消費者,那么其旗艦產品iPhone 16 Pro Max在美國市場的零售價格將從現行的1599美元飆升至2300美元(折合人民幣約16750元)。但美國本土組裝iPhone的成本將是目前價格的3倍多,約3500美元。
韋德布什證券公司的分析師丹·艾夫斯也估計,如果將生產轉移到美國,目前在中國或印度生產的iPhone成本將從1000美元飆升至3000美元以上。他還認為,將生產轉移到美國國內最早也要到2028年才能實現。“價格波動幅度之大令人難以想象。”
不僅僅是成本,美國還缺乏大規模制造蘋果產品所需的制造技術、產業集群,甚至沒有大規模生產所需的人口密度。據《紐約時報》報道,蘋果約90%的生產都是在中國進行,而且中國也是蘋果在過去25年里持續重金投入人力、設備和工藝創新的唯一國家。
此外,蘋果公司的全球供應鏈是一個教科書式的范例,展示了目前主導全球經濟的復雜網絡,而這些網絡不會輕易被關稅瓦解。報道稱,蘋果手機的新機型是由大約2700個不同零部件組成的精密拼圖。蘋果在28個國家和地區擁有187家供應商。數據顯示,目前只有不到5%的蘋果手機零部件在美國制造,包括玻璃外殼和部分芯片。
專家稱,在特朗普的總統任期內,將這種組織、規模和技能的混合體連根拔起是不現實的。根據加拿大技術洞察公司的一份報告,蘋果公司“極不可能將蘋果手機的組裝遷往美國”,“這條智能手機供應鏈在中國根深蒂固”。
哥倫比亞大學經濟學教授布雷特·豪斯表示,征收關稅會使蘋果的供應鏈和融資變得復雜,從而增加消費者成本,這對美國消費者來說都不是好事。艾夫斯表示,蘋果公司僅轉移10%的供應鏈就需要耗資約300億美元和3年的時間,全部轉移則需要5到10年。因此,在美國生產蘋果手機的想法純粹是一個“不切實際的童話”。
來源:北京商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