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險事件頻發,加密貨幣市場愈發震蕩。5月18日,比特幣在跌至103000美元下方后小幅回升,截至當日20時11分,比特幣報103830美元,24小時漲幅為0.8%。以太坊報2501.83美元,24小時漲幅為0.7%。
就在5月17日晚間,加密貨幣市場短線快速下探,比特幣一度跌超1%,日內震蕩幅度接近2000美元。市值排名靠前的加密貨幣中,以太坊、狗狗幣等熱門加密貨幣跌幅較大,其中以太坊跌近5%,SOL、XRP分別跌超3%、4%,狗狗幣則跌超6%。由此引發全網超過10萬人爆倉,爆倉總金額超2億美元。
值得一提的是,隨著本輪比特幣波動一并而來的,是年內發生的又一起加密貨幣領域富豪綁架案。據新華社報道,法國加密貨幣富豪皮埃爾·努瓦扎日前表示,其女兒和外孫險遭綁架,而努瓦扎本人經營一家加密貨幣交易平臺。
據法新社報道,本月13日,努瓦扎的女兒及其丈夫、孩子在首都巴黎第11區遭4名蒙面男子襲擊。努瓦扎的女婿遭鈍器毆打,現場傳出的尖叫聲引起路人注意,一名男子拿起滅火器沖向綁匪。最終,努瓦扎的女婿在多名鄰居的幫助下擊退綁匪,后者乘車逃離。
法國近期發生多起類似案件。本月3日,警方在巴黎郊區成功營救一名遭綁架的男子,并抓捕5名嫌疑人。被綁男子的兒子是一名加密貨幣富豪,被嫌疑人索要巨額贖金。被綁架者身體受到殘害。
今年1月21日,加密貨幣公司Ledger的聯合創始人達維德·巴蘭在位于法國中部城市維耶爾宗的家中遭綁架,綁匪聯系該公司另一名聯合創始人,索要巨額贖金。巴蘭的身體同樣受到殘害,他于次日在法國中部城市沙托魯獲救,9名嫌疑人受到刑事調查。
2024年年中以來,隨著加密貨幣價格的走高,相關市場氛圍火熱,與之相關的犯罪活動也在增多。綜合多家媒體報道來看,歐美國家年內發生了一系列備受矚目的綁架與入室搶劫案,其中多位受害人是持有巨額資產的加密貨幣領域富豪。有觀點認為,這類案件的激增或與加密貨幣去中心化、不易追溯的特性密切相關。
在中國通信工業協會區塊鏈專委會共同主席于佳寧看來,這類針對加密富豪的人身綁架、暴力搶劫事件,其發生機制與傳統意義上的金融犯罪不同,更多是因為信息泄露、財富暴露與防護意識不足交織所致,背后體現的是年輕化的新貴人群在缺乏傳統財富管理體系庇護下的脆弱性。
“這一風險的成因并不單純依賴于虛擬資產的技術屬性,而是與持有者群體的結構特征緊密相關。由于鏈上資產的流動性強、交易不可逆,犯罪分子往往認為人身脅迫能迅速獲取轉賬控制權,這種攻擊成本與潛在收益的高度不對稱,引發一系列可復制的暴力鏈條。案件的持續曝光也會使得整個行業重新認識安全這一概念的邊界。過去安全常被視為鏈上交易是否可被篡改、錢包是否會被黑,而真正的風險鏈條已延伸至鏈下的生活場景與身份信息。”于佳寧進一步解釋道。
談及這類犯罪類風險事件對于加密貨幣走勢的影響,于佳寧指出,這類事件屬于行業成長過程中衍生出私人財富直接暴露所帶來的物理安全隱患,對資產價格本身的擾動是有限的,虛擬資產的價格波動仍主要受宏觀流動性、政策預期、機構配置行為等核心變量主導。
其他外部因素方面,5月16日美股盤后,因美國政府債務和利率支付比例增加,穆迪將美國主權信用評級從Aaa下調至Aa1,國際三大信用評級機構全部對美國降級。消息發出后,加密貨幣等投機性較強的風險資產也曾出現跳水,比特幣一度從104000美元上方跌至102600美元附近。
一直以來,以“去中心化”為典型特性的比特幣,被認作是一種區別于傳統貨幣的數字資產,也是一種基于密碼學與共識的新型資產。在多重概念的加持下,比特幣價格在較為頻繁的高波動中逐步走高,也讓市場交易陷入狂熱氛圍。
風險事件下,市場應該如何理性看待加密貨幣特性?于佳寧認為,比特幣所代表的虛擬資產具有極強的制度突破性與技術原生性,其特殊性在于其并非誕生于既有金融秩序之內,而是源于對傳統貨幣體系、中心化清算架構和資產登記機制的重構嘗試。
于佳寧提醒,正是因為這種制度和技術上的原創性,也意味著比特幣及相關虛擬資產在投資屬性上仍是風險較高的投資資產,資產價格的漲跌幅度和速度都與傳統資產有顯著差異,背后的權益機制以及技術依托與傳統的投資資產顯著不同。市場要避免將虛擬資產誤解為一場短期博弈的工具,而忽視其長周期制度演化的深層價值。
來源:北京商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