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取一個經過風干、日曬的金葫蘆,拿出帶有調壓器的電烙鐵,以鐵為筆、以火為墨,在金黃的葫蘆上勾勒點染出層次分明的山水和花鳥,一個精美的烙畫葫蘆作品就完成了。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葫蘆因其諧音“福祿”而象征吉祥、富貴與長壽,歷來備受人們的喜愛,葫蘆烙畫也入選天津市第五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小小葫蘆“變身”非遺瑰寶,金融成為不可或缺的催化劑。
天津太平葫蘆文化創意中心位于天津市濱海新區太平葫蘆特色產業示范園,園區包括葫蘆種植、葫蘆產品制作及展示、非遺體驗、研學等功能區。其實,不久前當地農戶還多以傳統方式種植葫蘆,價格低廉且銷路單一。種植戶竇桂龍回憶:“以前種葫蘆全靠天吃飯,一畝地年收入不到2000元,連擴大規模都不敢想。”在調研中,農業銀行天津大港支行網點負責人朱潔了解到農戶需求,迅速通過“農戶貸”簡化流程、降低利率,為竇桂龍等10余戶種植戶發放專項貸款超300萬元。資金注入后,葫蘆種植面積從零星散種擴展至百畝連片基地,并引入科學育苗、滴灌等技術,產量提升近3倍。
太平烙畫葫蘆制作現場。機構/供圖
建立產業示范園,讓葫蘆種植規模化,不僅增加了當地村民的收入,還能拓寬就業渠道。單一的種植模式被打破后,作為非遺文化太平烙畫葫蘆的傳承人,徐林成在延伸葫蘆產業鏈上下足功夫,進一步挖掘葫蘆的文化屬性,通過工藝烙畫、雕刻等手法,將它們打造成擺件、燈具、茶具等多種衍生品。
“農行的貸款支持讓太平葫蘆從農家瓜果登上藝術殿堂,農戶負責種植高標準葫蘆,非遺工坊則進行葫蘆烙畫工序。”徐林成介紹,“除了線下門店的體驗式銷售,我們還通過直播帶貨的方式將葫蘆產品銷往全國各地。”
小小的葫蘆從種植、加工到銷售,形成一個完整的產業鏈條,有效促進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村民的日子也越過越紅火。
與此同時,為了讓太平烙畫葫蘆技藝更好地傳承下去,天津市濱海新區太平葫蘆特色產業示范園聯合當地鎮政府開設非遺技藝公益培訓課堂,邀請烙畫葫蘆傳承人駐村教學,培養數10名“新農人”掌握烙畫工藝。徐林成帶著村民們制作的烙畫葫蘆茶葉罐更是斬獲了2023年中國特色旅游商品大賽銀獎。
從田間地頭的普通作物,到承載文化記憶的非遺瑰寶,小小葫蘆的“變身記”彰顯了金融賦能鄉村振興的多元路徑,為烙畫葫蘆這一流傳千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筑起堅實的金融后盾。
(來源:中國銀行保險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