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 春日的陜北高原,黃土坡上一派繁忙。在安塞區沿河灣鎮的一處果園里,果樹技術員高兆天正手持卷尺,指導村民按標準間距栽植蘋果苗。“過去的老樹品種單一、病害多,現在換了抗逆砧木,配上瑞雪、秦脆這些‘新貴’,一畝地能增收三成!”他抹了把汗,語氣里透著干勁。
老果園遇新挑戰:轉型迫在眉睫
隨著消費者對蘋果口感、外觀需求的提升,安塞區傳統果園面臨樹齡老化、管理粗放、效益下滑的困境。“喬化種植模式每畝僅40余棵,畝產不足3000斤,而密植園能種110棵,產量翻倍。”技術推廣中心主任張剛拿出一組對比數據,“產業要突圍,必須向科技要效益。”
今年初,安塞區啟動“老園煥新”三年行動,通過“四統一”標準(統一苗木、技術、設施、管理)推進老舊園改造。截至4月底,沿河灣、高橋等四大片區700畝低效園已完成挖改重建,創新引入“青砧抗逆砧木+新優品種”組合,配套竹竿扶正、地布覆蓋等新技術,構建現代化山地果園體系。
技術蹲點:專家扎進田間解難題
“栽苗前土地必須深翻80厘米,否則根系發育受限。”在高橋鎮新建示范園,果樹站站長龐濤半跪在地,用鐵锨扒開土層檢查深度。為搶抓春栽黃金期,區果業中心組建11支技術服務隊,放棄節假日駐點指導。從苗木存放濕度到地布覆蓋角度,每個環節均有量化標準。
“過去剪枝全憑經驗,現在連坑的大小都有規范。”磚窯灣鎮果農思仲軍指著新栽的瑞香紅苗木感慨。他家10畝老果園去年畝均收入僅4000元,改造后預計可達8000元,“政府在種苗、竹竿、地布等物資方面補助金額在5000元以上,還包技術,這賬算得過來!”
三年行動:從“規模擴張”到“提質增效”
根據規劃,安塞區將用三年時間完成5000畝低效園改造,推動產業實現“三個轉變”:從追求規模轉向提升品質,從粗放管理轉向精細化作業,從傳統喬化種植轉向高效密植。
“我們正構建‘專家大院+技術員+示范戶’三級服務網。”區果業中心主任任勇介紹,已有省市果樹專家入駐“專家大院”,每月定期開展技術培訓;50戶示范園將掛牌“田間課堂”,帶動周邊果農轉型。預計三年后,全區蘋果產業綜合效益可提升2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