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5月以來A股整體行情震蕩走高,各類機構調研上市公司十分踴躍。Wind數據顯示,截至5月13日,5月尚未過半便已有超1000家上市公司接待機構調研。從二級市場表現看,被調研的公司逾九成5月以來取得正收益。
從行業板塊分布情況看,機械設備、電子、醫藥生物是5月以來機構調研上市公司分布最密集的三個行業,人形機器人、電子行業細分績優板塊、創新藥、醫藥出海等結構性投資機會被機構所重視。
超千家公司被機構調研
從機構5月調研上市公司情況看,截至5月13日,創新藥企業百濟神州-U5月以來累計接待256家機構調研,是同時期機構調研時最為關注的標的。公司披露的調研紀要顯示,公司是否有在美國增加原料藥供應的長期計劃、公司在炎癥和免疫治療領域的開發策略、BTK降解劑等話題被關注。
百濟神州-U表示,公司重視供應鏈彈性并將采取積極措施,繼續實現全球供應網絡的多元化、保持充足安全產品庫存的戰略;公司在炎癥和免疫治療領域已開展了眾多臨床前項目進行探索,將采用多種方法以開發出同類最佳分子以及同類首創分子;公司對BTK降解劑的信心不斷增強,基于關鍵意見領袖的反饋,公司計劃于今年下半年啟動BTK降解劑對比匹妥布替尼的頭對頭試驗。
包括百濟神州-U在內,截至5月13日,5月以來已有超過1000家上市公司接待了證券公司、基金公司、保險公司、外資機構等各類機構前來調研,恒而達、祥鑫科技、興業銀錫、宏華數科、容百科技、雷賽智能、深南電路等公司均接待了超100家機構“登門”拜訪,關注度較高。
專業從事精密沖壓模具和金屬結構件研發、生產和銷售的祥鑫科技,5月以來累計接待170家機構調研,公司在人形機器人方面如何布局、公司盈利有什么增長點等話題被關注。祥鑫科技表示,公司能夠根據不同客戶的需求提供從模具到結構件的產品整體解決方案;在持續夯實新能源汽車、光伏逆變器和儲能等主營業務基本盤的同時,公司通過智能機器人、低空經濟、冷媒直冷的液冷方案等路徑實現高質量發展。
逾九成被調研公司股價上漲
從二級市場表現看,截至5月13日收盤,前述被調研的超1000家上市公司中,有922家5月以來取得正收益,占比超九成。其中,金屬切削工具細分龍頭恒而達連續2個交易日實現20%漲停,5月以來累計漲幅超過64%,同時期公司還接待了218家機構前來調研,得到了投資機構和二級市場同時看好。
從恒而達披露的調研紀要看,收購SMS公司相關話題受到機構關注,包括如何發現SMS公司、SMS公司選擇被恒而達收購的原因是什么、公司收購SMS公司的意義是什么等。恒而達表示,SMS公司在全球市場特別是歐洲、亞洲市場具有良好的市場口碑與技術認可度,本次交易完成后,公司將利用自身在中國的客戶基礎和市場聲譽,構建“歐洲技術、中國制造、全球市場”的業務布局,并將在整合SMS公司技術優勢和研發資源的基礎上,加快公司絲杠產品的研發及產業化推進速度。
其他5月以來被機構調研的上市公司中,萬向錢潮、華伍股份、紅墻股份、渝三峽A、大葉股份、*ST金剛、萊賽激光、山東章鼓、華如科技等漲幅居前,截至5月13日收盤,這些公司5月以來累計漲幅均在30%以上;新易盛、納爾股份、七彩化學、藍盾光電、久盛電氣、萬通智控等134家上市公司,5月以來均實現兩位數漲幅。
看好人形機器人、醫藥出海等方向
從行業板塊分布情況看,機械設備、電子、醫藥生物是5月以來機構調研上市公司分布最密集的三個行業,行業內接待機構調研的上市公司數量分別為158家、98家、87家,行業內涌現的結構性投資機會獲得機構重視。
對于機械設備行業而言,人形機器人仍然是當下市場最為關注的細分方向之一。中信建投機械行業首席分析師呂娟認為,應該不拘泥于“人形”去深度挖掘“AI+機器人”的投資機會,比如外骨骼機器人、靈巧手、傳感器、機器狗,這四個環節都不以人形機器人的放量為必然前提,且能夠有持續的數據驗證。此外,機器人輕量化趨勢較為明確,尤其是PEEK材料應用得到廣泛關注,未來有望進一步發展。
結合對電子(申萬一級)行業上市公司2024年年報及2025年一季報經營數據的分析,萬聯證券TMT首席分析師夏清瑩認為,半導體設備及材料、先進封裝、芯片設計等細分行業需求有所提振,半導體行業整體有望迎來向上周期;隨著大廠持續發布新產品、“618”促銷備貨以及AI賦能終端驅動,消費電子板塊需求有望獲得提振,行業盈利能力有望回升。就投資而言,建議關注績優板塊的結構性機遇,如數字芯片設計、先進封裝、PCB、面板等盈利能力有所改善的子板塊。
對于醫藥生物行業,國元證券醫藥行業首席分析師馬云濤繼續看好創新藥、出海以及集采出清板塊:“我國創新藥研發進展催化較多,有望持續作為2025年醫藥板塊投資主線;出海領域繼續看好在新興市場布局的企業,市場發展潛力大;目前不同醫藥領域的集采持續加速推進,部分細分賽道的集采影響已經出清,未來有望迎來新成長,建議關注胰島素、骨科等細分賽道以及部分仿制藥企業。此外,我國醫藥市場正處于集中度提升的加速期,并購重組有望加速,建議重點關注。”
(來源:中國證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