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技術突破和應用場景不斷涌現,商業航天已成為科技與資本競逐的新高地。目前,多地正通過政策和產業基金等方式吸引、扶持商業航天企業的發展。多位行業人士表示,商業航天技術突破已進入關鍵時期,行業仍然需要遵循產業發展規律的耐心資本支持。
技術發展進入關鍵階段
眼下,商業航天已經進入技術驗證和商業化發展的關鍵階段。
在商業衛星領域,我國首批商業衛星星座已進入組網階段。國海證券研報表示,基于國際電信聯盟(ITU)對申報衛星發射時效的要求與我國星座規劃,預計2024年至2030年將成為中國低軌衛星發射的密集窗口期。
在衛星制造方面,衛星制造從傳統航天生產的全程人工參與轉向模塊化設計、自動化測試和批量化總裝生產,極大地提升了生產效率。
商業航天火箭發射各環節的驗證也正變得更加頻繁。目前,深藍航天、東方空間、藍箭航天等眾多商業火箭相關企業紛紛公布發射和測試計劃,致力于在近一兩年實現“可回收+入軌”的目標。
深藍航天CEO霍亮表示,公司計劃于今年進行“星云一號”運載火箭第二次垂直起降回收驗證,在商業衛星搭載、衛星發射商業化等領域發力,盡快實現“星云系列”可回收火箭的規模化、常態化發射。
元航資本合伙人王新河表示,經過近十年的發展,我國商業航天正處于從繼承到創新的重大轉折期。商業航天創業企業中,一批具有創新屬性的裝備和應用不斷涌現,成為商業航天邁向更高水平的重要標志。
中商產業研究院數據顯示,中國商業航天產值由2020年的1萬億元,增至2024年的2.3萬億元,復合年增長率達22.9%;這一數據預計在2025年達到2.8萬億元。
賽道融資火熱
《2025中國商業航天創新生態報告》顯示,2024年商業航天市場迅速升溫,融資事件達138起,披露融資金額202.39億元,創歷史新高。其中,衛星應用、火箭制造、衛星制造成為最熱門的融資領域。
據睿獸分析統計,2024年及2025年一季度,商業航天中衛星應用、火箭制造、衛星制造領域分別完成融資事件50起、32起和29起;衛星運營和火箭制造融資金額較高,分別為87億元和67.1億元。
4月24日,寰宇航天宣布完成新一輪超億元戰略融資,由梁溪科創產業母基金領投,華福成長投資跟投。寰宇航天擁有航天綜合動力試驗平臺和火箭貯箱、燃料艙段等部件的規模化生產能力,是商業航天火箭運力提升和批量化生產中的重要產業鏈企業。
寰宇航天表示,依托本輪融資,公司將重點推進深化火箭核心組部件產線研發和升級、擴大高端制造產能、加速航天動力試驗平臺商業化應用,拓展產業鏈上下游生態合作,進一步夯實產品交付能力和團隊運營的核心能力。
4月18日,光年探索宣布完成了Pre-A輪數千萬元戰略融資,融資由金雨茂物和元航資本聯合領投,順融資本追加投資,華倉資本、泓潤資本等跟投。公司表示,資金將主要用于新型火箭結構產品研發、自有產能建設和團隊建設。
3月,深藍航天完成了總規模近5億元的融資,由泰山產業發展投資集團旗下泰安遠望新能源產業投資基金合伙企業(有限合伙)領投。深藍航天表示,資金將重點投向“星云”系列可回收液體火箭的研發攻堅與商業化落地,配合泰安航天產業集群形成協同效應,進一步鞏固深藍航天在回收復用商業運載火箭領域的技術護城河。
利好政策不斷
多位行業人士提到,商業航天行業具有典型的高技術、高投入、高風險、長周期特點,雖然當前發展已經提速,但仍有賴于遵循產業發展規律的耐心資本的投入支持。
星際榮耀副總經理謝紅軍表示,希望社會資本特別是地方政府背景的基金加大對企業的投資;建議組建國家級產業大基金,引導中長期的戰略性資本注入商業航天行業,鼓勵商業航天公司在北交所、科創板上市。
在商業航天企業投資名單中,不難發現國資和地方政府投資基金的身影。各地也積極出臺政策、設立產業基金,引導行業高質量發展。
2月28日,武漢產業發展基金發布《武漢產業發展基金2025年擬參股基金申報指南及管理機構遴選辦法》,提出圍繞高端裝備、北斗等五大優勢產業,軟件與信息技術、商業航天、低空經濟等五大新興產業領域和六大未來方向開展投資布局。
3月3日,江蘇省戰略性新興產業母基金與南京市共同出資設立規模50億元的江蘇南京先進制造產業專項母基金,將商業航天作為投資方向。
北京是中國商業航天產業最大聚集地之一。2024年1月印發的《北京市加快商業航天創新發展行動方案(2024—2028年)》提出,到2028年,關鍵核心技術取得突破,在全國率先實現可重復使用火箭入軌回收復飛,形成低成本高可靠星箭產品研制能力和大規模星座建設運營能力。引進和培育500家以上高新技術企業、100家以上專精特新企業和10家以上獨角獸企業,上市企業數量超過20家。
目前,北京“南箭北星”產業空間格局不斷深化,商業航天產業集群持續壯大。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商業航天領域的12家獨角獸企業中,星際榮耀、藍箭航天、微納星空、星河動力、銀河航天五家落戶北京,展現了城市的創新活力。
上海各區根據自身優勢和產業基礎,對商業航天發展進行了有針對性的規劃。據悉,閔行區聚焦打造商業火箭特色產業園,松江區著力打造商業衛星及終端特色產業園,臨港新片區則重點打造商業衛星智能制造集聚區,發揮區位優勢、資源稟賦和產業結構特色,助力更多商業航天企業“逐夢蒼穹”。
4月,海南省科學技術廳、海南省財政廳印發《海南省科技創新券管理辦法》的通知,提到在南繁、深海和航天等領域試點開放創新券全國通兌,通過與其他省、市科技主管部門簽署創新券合作協議,促成和建立服務機構互認機制,服務企業通過創新券平臺使用創新券異地購買科技創新服務,推動優質科技創新資源要素有序跨區域流動。
(來源:中國證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