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商銀行近日發布的2024年年報數據顯示,該行總資產突破1375億元,全年實現營業收入50.06億元,凈利潤11.58億元,均實現兩位數增長。在過去一年中,蘇商銀行資產質量保持良好水平,不良貸款率1.18%,撥備覆蓋率214.02%,撥貸比2.52%,核心監管指標全面優于監管要求。
在數字化轉型的時代背景下,蘇商銀行在信息技術與金融業務的融合落地上邁出了堅實步伐,連續3年入圍《亞洲銀行家》“全球100大數字銀行”前十位,并于2024年首次登上英國《銀行家》雜志“世界銀行1000強”榜單。
年報顯示,2024年,蘇商銀行以其差異化的戰略選擇與日益成熟的數字化運營能力,展現出一家新興數字銀行穿越周期、穩中奮進的新質能力。
技術躍遷:致力于建設領先數字銀行
近年來,蘇商銀行持續在大數據、人工智能、金融云、區塊鏈、物聯網等前沿領域布局,狠抓數據能力和科技能力建設,研發投入占比保持6%左右,研發人員占比超過50%,持續提升“專業化、精細化、特色化、新穎化”發展能力。
放眼當下,人工智能尤其是以DeepSeek為代表的開源大模型已成為銀行業技術革新的新引擎。從投資研究到智能客服,從信貸審批到風險控制,越來越多的銀行開啟了新一輪科技金融的躍遷。
在這一趨勢尚未徹底“出圈”之前,蘇商銀行就敏銳捕捉到了科技驅動型增長的潛力,于2024年率先啟動金融AI的自研與引入工作,形成一套從底層建模到場景落地的成體系研發機制。
其引入的DeepSeek等大模型,在實踐中已賦能多個核心業務模塊:AI投資助手,可實現自動生成城投債與產業債分析報告,提高分析質量與報告生成效率;小微信貸AI審批系統,實現了從數據歸集、畫像生成到風險判斷的全流程智能化,縮短審批時間并提升風險識別的準確性。在客戶服務端口,金融消保智能解決方案的上線,大幅提升了客戶問題響應速度與投訴處理閉環率,推動整體服務質量提升。這一系列技術進步,使蘇商銀行逐步朝著“輕運營、高效率”的數字銀行形態演進。
值得一提的是,蘇商銀行參與聯合申報的“數據驅動的用戶行為識別關鍵技術與應用”項目,榮獲2024年度“吳文俊人工智能科學技術獎”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數字風控:實現風險管理主動“預警”
在推進技術應用的同時,蘇商銀行并未忽略底層風險邏輯的系統性重構。2024年,蘇商銀行將風控能力建設作為戰略重點,全面升級企業級智能風控平臺,搭建了以“透鏡”智能決策引擎、“秋毫”風險預警系統及動態授信管理平臺為核心的三位一體風控架構,形成覆蓋貸前、貸中、貸后的全生命周期風控體系。
其中,“透鏡”引擎主要用于自動化、參數化授信決策模型建設,支持靈活配置風控策略并根據業務反饋進行自我校正;“秋毫”系統則以時間序列模型、機器學習分類算法為支撐,實現實時風險事件監控與動態預警推送;動態授信平臺則圍繞客戶信用動態變化自動調整授信額度與風險緩釋要求。
據介紹,目前,蘇商銀行已構建了基于數據驅動的全面、精準的風險管理體系,已開發部署2.3萬個風險特征、4200多個決策規則集、1400個評分卡模型、100多個機器學習模型,支撐日均30萬+次實時貸前風險決策、百萬次貸中貸后預警決策,增強了風控決策的精準度和效率。
圍繞120多個細分行業與小場景,蘇商銀行開展了建模研究,結合超3000家產業鏈核心企業數據與交易行為特征,構建起多維度、強穿透力的風險識別機制。該行相關負責人表示,這種將前沿科技嵌入傳統風控架構的做法,旨在將風險防控從過去以“事后止損”為主的被動應對,轉型為以“事前感知、事中干預”為特征的主動治理。
場景建設:普惠金融的差異化打法
在業務發展模式上,蘇商銀行明確自身是“金融服務的補位者”,并據此確立了“小場景切入、差異化競爭”的發展路徑。該行聚焦區域特色產業與典型細分客群,圍繞特定場景構建產品、風險與服務一體化體系,進而以“精小特快”的思路進行金融供給。
具體而言,在消費金融方面,蘇商銀行瞄準新市民、小鎮青年、藍領群體等長尾客群,通過“市民貸”“升級貸”等拳頭產品打造覆蓋生活、教育、醫療等多元消費場景的線上線下協同模式,截至2024年末,該行消費貸款余額達到381.76億元;在小微金融方面,該行通過搭建“小場景知識庫”,將區域經濟結構與行業特征進行標簽化、模塊化整合,支撐貸款產品與風控邏輯精準匹配,全年普惠小微貸款余額增長13.01%至218.32億元,服務小微企業超過138萬戶;在數字運營領域,蘇商銀行加強對客戶行為數據的采集與分析,通過構建標簽體系、分層策略和數字工具,優化用戶旅程體驗,借助手機銀行APP、小程序、視頻號等渠道開展金融知識普及與反詐宣傳,提升品牌可信度與社會責任形象。
走差異化發展路線、夯實專業能力是可持續發展的關鍵。蘇商銀行正在以“科技+場景”為基底,打造一個以數據驅動為核心、以客戶連接為導向的數字生態金融體系,通過持續優化系統能力結構,實現從技術嵌入、流程重塑到生態搭建的系統性進化,探索區域銀行的差異化突圍之路。
(來源:中國金融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