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色不卡一区_成人综合婷婷国产精品久久免费_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99热_99热精品在线

銀行理財穩健前行結構優化

2025-05-09 12:37:34 作者:趙東宇

銀行業理財登記托管中心近日發布《中國銀行業理財市場季度報告(2025年一季度)》(以下簡稱“報告”)。2025年一季度,銀行理財行業平穩健康發展,理財產品存續規模已超29萬億元,累計創造收益2060億元,投資者數量達1.26億個。當前,銀行業理財市場呈現哪些新變化,理財投資收益水平是否符合投資者預期,投資者隊伍有哪些特點?

規模總體平穩

在資管新規持續推進的背景下,理財公司存續規模在行業中已接近九成。報告顯示,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全國共有215家銀行機構和31家理財公司有存續的理財產品,共存續產品4.06萬只,同比增長0.67%;存續規模29.14萬億元,同比增長9.41%。其中,理財公司存續產品2.56萬只,存續規模25.74萬億元,同比增長15.06%。

銀行理財采取專業化經營方式是未來發展方向。“作為獨立專業機構,銀行理財子公司具備更專業的投資管理能力、更靈活的運營機制和更完善的風險控制體系,能更好順應監管和市場需求。”上海金融與發展實驗室首席專家、主任曾剛表示。

從運作模式來看,開放式理財產品占比較高。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開放式理財產品存續規模為23.62萬億元,占全部理財產品存續規模的81.06%;封閉式理財產品存續規模為5.52萬億元,占全部理財產品存續規模的18.94%。

從產品結構來看,銀行理財仍以固定收益類產品為主。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固定收益類產品存續規模為28.33萬億元;混合類產品存續規模為0.72萬億元;權益類產品和商品及金融衍生品類產品的存續規模相對較小,分別為0.08萬億元和0.01萬億元。

以固定收益為主的產品結構反映出我國銀行理財市場風險偏好依然較低,投資者以追求穩健收益為主。對于這種產品結構的成因,曾剛認為,一方面,銀行理財長期以保本、低波動為主要賣點,投資者風險承受能力和接受度有限;另一方面,資產管理行業整體風控要求嚴格,導致機構更傾向于發行固定收益類產品。此外,國內資本市場波動較大,也加劇了投資者對權益類產品的避險情緒。

“從長遠看,需要優化理財產品結構,以更好地提高理財市場配置效率,促進居民財富的長期增值,有效支持創新型、成長型企業發展,推動我國資本市場發展壯大。”曾剛表示,優化理財產品結構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一是加強投資者教育,提升風險認知和權益投資意愿;二是完善市場環境,提升權益資產的流動性和回報預期;三是推動理財產品創新,鼓勵理財公司開發多元化的權益類、混合類理財產品;四是完善風險分級產品供給,讓不同風險偏好的投資者都能有與其匹配的產品選擇。

“預計2025年理財產品存續規模將繼續擴大,有望突破30萬億元。”招聯首席研究員董希淼表示,2025年一季度銀行理財市場規模保持基本平穩,發展態勢穩中向好。近年來,隨著存款利率走低以及居民預期改善,理財產品相較于定期存款的超額收益優勢進一步凸顯,其吸引力進一步增強。

投資隊伍壯大

當前,越來越多的人選擇理財產品以實現財富的保值增值。報告顯示,2025年一季度,理財投資者數量維持增長態勢。伴隨著理財投資者隊伍的持續壯大,理財投資收益總體穩健。2025年一季度,理財產品累計為投資者創造收益2060億元。其中,銀行機構累計為投資者創造收益320億元;理財公司累計為投資者創造收益1740億元。

“理財產品能夠為投資者提供高于存款的回報,同時風險相對可控,成為百姓資產配置的優選。”曾剛認為,隨著金融知識普及和信息透明度提升,投資者理財意識增強,愿意主動參與多樣化的理財投資。投資者隊伍的持續壯大對理財市場具有重要意義。曾剛表示,投資者基數的擴大推動了理財市場規模增長,為金融市場提供了更多長期穩定的資金來源,增強了理財行業的抗風險能力,有利于提升金融體系整體的穩健性。

面對日益龐大的理財投資者隊伍,銀行和理財公司需要更好地提供金融服務。對此,中國郵政儲蓄銀行研究員婁飛鵬表示,要根據投資者風險偏好和財富目標,提供個性化、分層次的理財產品和資產配置建議,豐富固定收益類、權益類、混合型等多元化產品供給,滿足不同投資需求。

科技賦能也是服務投資者的重要舉措。曾剛表示,銀行和理財公司應加大金融科技投入,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優化理財產品設計、投資組合管理及風險控制,提升服務智能化和流程便捷性。

此外,投資者教育受到業界關注。“應完善信息披露與透明度,定期向投資者報告投向、收益、風險等信息,增強投資者的信任,并通過定期開展投資者教育活動,增強投資者風險辨識和理性投資能力。”曾剛提到,要推廣綠色、ESG等責任投資理念,推出對社會和環境有益的產品,助力投資者實現財富增值和社會價值共贏。

“面對市場波動和投資者多樣化需求,銀行和理財公司如何在安全性、收益性、流動性這一‘不可能三角’中做好動態平衡,將是一個長期的巨大挑戰。”董希淼表示,下一階段,銀行和理財公司應加快引入和培養專業人才,不斷提升對宏觀形勢和金融市場的研判能力,持續提升投資研究能力和資產配置能力,為不同需求和偏好的投資者提供差異化的產品和服務。

代銷業務擴展

2025年一季度,理財公司持續拓展母行以外的代銷渠道。“理財公司本身銷售渠道不占優勢,更多依靠代銷渠道銷售產品。代銷公司的增加,說明銀行理財公司在積極擴大銷售渠道。”婁飛鵬表示。

報告顯示,1家理財公司的理財產品僅由母行代銷,30家理財公司的理財產品除母行代銷外,還打通了其他銀行的代銷渠道。理財公司合作代銷機構數量持續增長,2025年3月全市場有575家機構代銷理財公司發行的理財產品,較去年同期增加80家。

理財公司高度重視代銷業務,有望帶來新的市場增長點。曾剛表示,代銷業務能迅速覆蓋更大范圍的投資者群體,通過銀行、第三方理財機構等多元渠道,讓理財產品觸達更多潛在客戶,突破自有渠道的局限,擴大市場份額。

為加強對商業銀行代理銷售業務監督管理,促進代理銷售業務健康有序發展,金融監管總局近期發布《商業銀行代理銷售業務管理辦法》(以下簡稱“辦法”),自2025年10月1日起施行。辦法主要內容包括:強化商業銀行對合作機構和產品準入的管理責任,明確合作機構準入審查和產品盡職調查要求;規范商業銀行代理銷售行為,對銷售渠道、銷售人員管理、產品展示、適當性管理、風險提示等作出具體規定;強化商業銀行在代銷產品存續期應盡的義務。

新規的出臺,將對理財代銷業務產生深遠影響。曾剛表示,辦法強化了代銷業務的規范性和合規要求,明確了銀行、理財公司及第三方機構在代銷行為中的責任與義務,有助于杜絕亂象、治理“飛單”等市場風險,提升投資者權益保護水平。此外,管理辦法提升了信息披露、投資者適當性管理等要求,推動代銷業務服務更加透明與專業,促進理財產品回歸本源,防止誤導銷售。

董希淼表示,無論是全國性銀行還是中小銀行,下一步應以辦法出臺為契機,將代銷業務作為重要發展方向,努力形成新的增長點,在滿足客戶需求的同時增加中間業務收入。尤其是中小銀行受制于人才、資金等方面的不足,應抓住理財產品銷售暫未對第三方開放的時間窗口,建設和完善代銷系統,培養專業的理財顧問,大力發展理財產品及其他金融產品代銷業務,將自身打造成“金融產品超市”,努力搶占財富管理大市場的先機。

來源:經濟日報

責任編輯:樊銳祥

掃一掃分享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