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證監會近日印發《推動公募基金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下稱“方案”)。方案提出25條改革措施,主要目的是通過全面深化改革,強化公募基金行業與投資者利益綁定,增強公募基金投資行為穩定性,同時發展壯大權益類基金,更好發揮公募基金行業功能。
下一步,監管部門將分階段有序推進各項落實工作,成熟一項推出一項,用3年左右時間完成整體改革工作。目前,中國證監會正在加緊完善規則,盡快出臺公募基金業績比較基準指引;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正加快建立公募基金業績比較基準庫,修訂《基金管理公司績效考核與薪酬管理指引》等。
引導行業機構從“重規模”向“重回報”轉變
方案提出25條改革措施,探索建立適合中國國情、市情的公募基金發展新模式,著力引導行業機構努力實現從“重規模”向“重回報”轉變,形成行業高質量發展的“拐點”,加快建設一流投資機構。
25條改革措施,既涉及行業機構內部產品設計、投資運作、市場推廣、績效考核等方面制度機制的改革調整,也涉及行政監管、行業自律等方面制度機制的優化完善。
業內專家表示,方案通過完善長效制度機制,強化激勵約束作用,督促、引導基金公司、基金銷售機構等行業機構回歸初心使命,努力提升投資者獲得感。隨著改革措施漸次落地,公募基金行業服務居民財富管理需求、服務資本市場改革發展穩定、服務實體經濟和國家戰略的作用將逐步增強。
盡快出臺公募基金業績比較基準監管指引
業內人士普遍認為,強化業績比較基準的約束作用在本次公募基金改革中發揮著較為關鍵的作用,既關系到新的浮動管理費率產品的整體架構,也關系到基金公司、高管及基金經理的績效考核與薪酬激勵。
方案從兩方面強化了業績比較基準的約束作用:
一方面,中國證監會將盡快出臺公募基金業績比較基準監管指引,同步建立公募基金業績比較基準庫。針對存量主動管理權益類基金,指導基金公司逐步有序地進行調整。
另一方面,強化業績比較基準對比結果的運用,在基金公司績效考核、監管分類評價、第三方評價評獎等考核評價機制中,都將更為關注和考察產品業績偏離基準的情況,使評價評獎結果體現“獎優罰劣”。
博時基金首席權益策略分析師陳顯順表示,為基金設立清晰業績比較基準,避免風格漂移,可讓投資者更準確評估基金表現。中長期來看,市場投資風格有望更加穩健,有利于增強投資者對公募基金的信心,吸引更多長期資金流入股市,為股票市場提供穩定資金支持,促進市場健康發展。
相關新產品預計很快推出
方案提出,對主動管理權益類基金,大力推行基于業績比較基準的浮動管理費收取模式。對符合一定持有期要求的投資者,贖回產品份額時,根據持有期間的產品業績表現,確定相應的管理費率。
業內人士分析稱,比如,投資者購買一只新浮動管理費的主動管理權益類基金,持有1年以后贖回產品,基金公司將根據持有一年期內產品的實際業績表現,來計提不同檔次的管理費:符合同期業績比較基準的,適用基準檔費率;明顯低于業績比較基準的,適用低檔費率;顯著超越業績比較基準的,適用升檔費率。
后續,相關部門將穩慎推進具體落地工作。據業內人士透露,已有20余家機構做好申報發行此類新產品的準備工作,新產品預計將會很快推出,其他行業機構也將在準備就緒后陸續上報。
陳顯順表示,此次改革優化主動權益類基金收費模式,業績欠佳的少收管理費,將業績跑贏基準、投資者盈虧納入考核,且3年以上考核權重不低于80%。這有利于改善基金公司“重規模輕回報”現狀,促使基金經理更注重長期投資收益。
3年左右時間完成整體改革工作
《關于加強證券公司和公募基金監管 加快推進建設一流投資銀行和投資機構的意見》(下稱“意見”)提出,擬用3到5年時間,基本形成“教科書式”的監管模式和行業標準,推動形成優質頭部機構引領行業高質量發展的新態勢。
據悉,公募基金改革將與意見落實大致同步,用3年左右時間,完成整體改革工作。考慮到此次改革舉措多、力度大、涉及面廣,監管部門將堅持穩中求進、先立后破的原則,區分輕重緩急,分階段有序推進各項落實工作。
一是把握好改革推進節奏。監管部門已逐一制定各項政策舉措的落實時間表,后續成熟一項推出一項。推進過程中,將結合行業實際,區分存量增量、區分大小公司穩妥實施,給予行業機構充分的調適時間;具體舉措推出后,將適時對相關落實情況開展評估,并進行優化完善。
二是制定好配套法規。方案提出的不少改革舉措,須通過配套法規細化落地,經初步梳理,共涉及20余部。相關法規制定修訂過程中,監管部門將充分聽取投資者和行業機構的意見建議,確保改革舉措符合行業實際。
三是強化政策協同。下一步,監管部門將繼續做好與相關方面的協同,強化工作合力,確保方案各項政策舉措取得實效。
來源:上海證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