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理財資金具備明確的中長期屬性,在“禁止期限錯配”等監管要求下,理財機構重視優化資產負債管理、拉長投資期限,為實體經濟提供穩定的長期資金來源,也為投資者創造更為穩健理想的收益回報。
因此,在推動中長期資金入市的工作部署中,銀行理財被特別提及,包括被允許作為戰略投資者參與上市公司定增,以及在參與新股申購、上市公司定增、舉牌認定標準方面,被給予同等政策待遇。
以新股申購為例,相關配套舉措已陸續落地。近期,中國證監會正式發布《關于修改〈證券發行與承銷管理辦法〉的決定》,首次將銀行理財產品納入IPO優先配售對象范圍。滬深交易所亦同步作出響應:上交所明確,給予銀行理財產品、保險資產管理產品與公募基金同等政策待遇;增加理財子公司作為網下機構投資者,支持銀行理財產品參與網下詢價。同時,在公募基金等6類網下優先配售對象的基礎上,新增銀行理財產品、保險資產管理產品。深交所明確,新增理財子公司作為網下投資者,將銀行理財產品和保險資產管理產品納入A類配售對象范疇,明確銀行理財產品、保險資產管理產品與公募基金、養老金、社保基金等一致,享有優先配售,且配售比例不低于其他投資者。
這都為銀行理財參與資本市場奠定了良好的制度基礎。而隨著“打新”通道的打開,銀行理財也將迎來更豐富多元的配置選擇,開展股票直投無需“借道”其他渠道,理財公司布局權益投資能夠擁有更多主動權。
據《中國銀行業理財市場年度報告(2024年)》披露,截至2024年末,理財產品投資資產合計32.13萬億元,其中權益類資產余額為0.83萬億元,占總投資資產的2.58%。相關測算顯示,盡管當前理財資金權益投資比例較低,但其參與網下“打新”的潛在量級可達數千億元。保守估計,若理財資金將總資產的0.5%從債券挪至“打新”權益倉位,相當于總規模29.95萬億元的0.5%,將帶來約1500億元的資金流入IPO市場。長期來看,隨著理財市場規模穩步增長,權益投資占比有望回升至5%左右,理財資金參與IPO“打新”的規模將進一步擴大。
考慮到IPO的風險收益特征,理財機構要做好相關產品設計,在增厚收益的同時,匹配不同投資者的偏好需求。同時,“打新”、再融資、舉牌等專業性強,對于過往更深耕債券類資產的理財機構來說無疑是個挑戰。所以,要想真正借此增厚收益、豐富產品線,前提是理財機構投研能力過硬、策略設計周全,如此才能有效對沖風險,既充分發揮權益資產的靈活優勢,又避免權益資產可能引發的凈值波動。
(來源:中國銀行保險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