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3日,中國人民銀行發布2025年3月金融統計數據報告及一季度社會融資統計報告。數據顯示,3月末,廣義貨幣(M2)同比增長7%,環比增速持平;狹義貨幣(M1)余額同比增長1.6%,增速環比上升1.5個百分點;人民幣貸款余額265.41萬億元,同比增長7.4%,環比增長0.1個百分點。
“無論是一季度還是3月當月,金融數據都明顯好于預期。”招聯首席研究員、上海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副主任董希淼在接受采訪時表示,這表明當前信貸有效需求正在回暖,宏觀經濟正加快恢復。
M2、信貸穩步增長
貨幣供應量方面,3月末,M2余額326.06萬億元,同比增長7%,增速保持穩定;M1余額113.49萬億元,同比增長1.6%,增速環比大幅上升1.5個百分點。
民生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溫彬點評指出,3月末財政開支強度加大,政府存款向居民、企業端轉移加快,對M1形成支撐。尤其是年初以來,政府債務化解進程加快,伴隨政府債資金撥付落地,城投等相關企業賬面資金情況或有所改善。此外,企業生產景氣度向好、地產銷售數據延續改善態勢,也反映出企業經營活力提升。
信貸方面,數據顯示,3月人民幣貸款增加約3.64萬億元,同比多增約5470億元,超過此前市場分析人士普遍預計的3萬億元。與此同時,信貸利率也繼續維持在歷史低位。
東方金誠首席宏觀分析師王青表示,3月人民幣貸款同比實現多增,主要支撐項是企業短期貸款,這或與企業經營周轉資金需求增加、金融“擠水分”效應邊際淡化有關。當月市場利率上行,短期貸款對票據和債券融資有一定替代。
整體來看,一季度人民幣貸款累計增加9.78萬億元。董希淼指出,一季度企業有效信貸需求占人民幣貸款增量的88.5%,形成主要支持;居民部門有效信貸需求還應被進一步激發。
政府債發行繼續支撐社融
社會融資方面,初步統計,2025年一季度社會融資規模增量累計為15.18萬億元,比上年同期多2.37萬億元。3月社會融資規模增量為5.89萬億元,同比多增1.06萬億元。
從結構上看,一季度對實體經濟發放的人民幣貸款增加9.7萬億元,同比多增5862億元;信托貸款增加531億元,同比少增1452億元;未貼現的銀行承兌匯票增加5300億元,同比少增202億元;企業債券凈融資5251億元,同比少4729億元;政府債券凈融資3.87萬億元,同比多2.52萬億元;非金融企業境內股票融資962億元,同比多199億元。
“社會融資規模超預期較快增長,主要得益于信貸需求有所回升和政府債券發行增多。”董希淼介紹,今年3月,除了貸款同比多增外,政府債券新增近1.5萬億元,同比多增近1萬億元。
溫彬表示,在財政政策“更加積極”的要求下,今年一季度國債發行節奏快于往年同期,專項債自審自發地區發行提速,對社會融資形成較強支撐。一季度,國債累計發行3.3萬億元,凈融資1.5萬億元;地方債累計發行2.8萬億元,凈融資2.6萬億元,其中,新增專項債發行1.0萬億元,用于置換的再融資債券發行1.34萬億元。3月政府債券新增1.48萬億元,同比多增1.02萬億元,特別是用于置換隱性債務的特殊再融資債維持了較快發行節奏。
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仍有空間
美國政府于4月宣布征收對等關稅,引發全球金融市場動蕩。后續,宏觀政策將如何操作來對沖外部風險?關稅政策落地是否將對金融數據帶來擾動?這些問題成為市場關注的焦點。
政策面上,廣開首席產業研究院首席金融研究員王運金認為,自2024年4月以來,新增存款增速持續低于新增貸款增速,但增速差有明顯收窄趨勢,由-3個百分點已收窄至-0.7個百分點,資金由銀行系統流入實體經濟的速度有所加快。鑒于當前較大的流動性需求,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有望于二季度加大公開市場操作規模,有較大概率會降準0.25個-0.5個百分點。
王青判斷,外部波動驟然加大,無疑會加快國內宏觀政策對沖步伐。綜合考慮當前外部經貿環境變化、房地產市場走勢及物價水平,二季度“擇機降準降息”時機已經成熟。
數據面上,溫彬表示,伴隨中美關稅戰不斷升級、貿易摩擦加大,外需和制造業相關領域的融資需求可能會受到一定擾動,但促內需、穩增長政策也將加大實施力度,強化對“兩重”“兩新”和科技創新、綠色發展、穩定外貿以及民營、小微企業等領域的支持,更大力度促進樓市股市健康發展,均會對穩定對公貸款起到一定支撐作用。
“面對外部環境擾動,我國宏觀政策還有空間和余力,將根據形勢需要和外部影響動態調整,加強逆周期調節。”溫彬說。
(來源:中國銀行保險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