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八閩廣袤田野上,新農人面朝屏幕、背靠數據,從“會種”邁向“慧種”,春耕圖景正悄然轉變。福建農信聚焦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金融需求,助力一張張智慧圖景在田間地頭加速展開。
智能化種好糧
播種育苗、犁地覆膜……福建省南平市建甌市東游鎮的農人搶抓農時忙農事,呈現一片春耕春播之景。別家的玉米“論斤賣”,這兒的玉米卻“論穗賣”。高品質的背后是“硬科技”的支撐。
為培育農業新質生產力,擺脫對進口種子的依賴,東游鎮借助省農科院和科特派團隊研發“閩雙色6號”,實現了種源的國產替代。
福建生態農業科技公司正是種源技術創新的受益者。“本地研發的品種個頭大、口感好,還早熟,市場競爭力強。”該公司負責人向建甌農商銀行金融助理介紹。該公司種植玉米600畝,依托智能溫控育苗、“無人機+有機水溶肥+電極粉”植保等技術持續降低種植成本,提高畝產值,每年可生產玉米約66萬斤。近期,該公司計劃擴大生產規模,卻面臨資金缺口。
建甌農商銀行迅速響應,精準運用“鄉村振興貸”政策為該公司注入100萬元“種子基金”,以高效金融服務推動東游玉米出“品”又出“圈”。
在福建省泉州市南安市水頭鎮順和家庭農場的智能育苗中心內,工人們先將育秧盤逐個放置在傳送帶上,然后將育秧基質倒入機器,機器便自動完成鋪底土、澆水、播種、覆土等工序,整個流程高效有序。隨后,秧盤被送入立體循環運動式育秧設備進行培育,該設備可精準調控溫度、濕度、光照強度及二氧化碳濃度,為秧苗提供最佳生長環境。
立體循環育秧技術優勢顯著,單臺設備每小時可處理800盤秧苗,育秧周期縮短約7天,不僅提高出苗率,提升秧苗質量,還能有效應對天氣變化,降低自然風險。依托3臺立體循環育秧設備和7000多平方米溫室大棚,順和家庭農場可滿足3000畝水稻田的單季秧苗供應需求。
“近年來,我們引進無人插秧機、無人機、大棚溫度監控等智能化設備,不僅穩步提升了秧苗質量,生產效率也得到大幅提高。”該農場負責人呂錦全介紹。為助力農業生產提質增效,南安農商銀行水頭支行為該農場提供50萬元的信貸支持,助力其升級設備,為春耕生產送上“及時雨”。
從“會種”邁向“慧種”
春耕時節,南平市光澤縣蔬菜種植基地一片繁忙。該基地采用物聯網智能監測系統,集成上百個生物傳感器,實時采集40余項環境數據,為種植管理提供精準的數據支撐。同時,智慧施肥機根據土壤養分數據和作物生長需求智能配比施肥,實現精準供給、降本增效、提升品質,助力現代農業高效發展。
“多虧了信用社雪中送炭。”該基地負責人葉明感慨道。該基地引進新技術時遭遇資金短缺,光澤縣農村信用合作聯社得知后,迅速為其發放100萬元“科特貸”,通過“金融+科技”支農模式簡化審批流程,拓寬貸款覆蓋面,助力農業主體突破資金瓶頸,推動“信貸投入—技術升級—產能躍升”良性循環。
春耕時節,種子孕育著豐收的希望,而先進的網帶式平床制種烘干機正加速推動種業升級。
在三明市沙縣區,鴻達智能農業設備有限公司推出的育種加速器正為種業賦能。過去,傳統種子烘干效率低、質量難控,影響育種進度。如今,該設備依托智能網帶傳動機構實現自動進出糧,顯著提升了烘干效率。同時,智能溫控系統支持電、蒸汽、熱風多種加熱模式,可根據能源條件和種子特性自動調節溫度,使物料在傳輸過程中均勻受熱,并通過高清攝像頭和傳感器實時監測,確保烘干質量穩定可靠。
沙縣農商銀行通過大數據調研精準匹配融資方案,為該公司提供294萬元貸款,并依托智能平臺定期回訪、優化還款計劃,實現靈活金融服務。
農作物也有“數字管家”
走進南平市順昌縣云冠農業草莓示范基地,一排排智能溫控大棚整齊排列,棚內新繁育的草莓苗綠意盎然。“過去靠經驗,現在靠‘數字管家’。以往一個人每天最多管護2個大棚,有了這個‘數字管家’,60個大棚輕松管理。”該基地負責人張東義介紹。
這套“數字管家”系統是在順昌縣農村信用合作聯社(以下簡稱“順昌縣聯社”)的資金支持下引入的智能化農業管理平臺,其依托智能監控系統、傳感器等設備,可精準捕捉大棚環境數據,并通過手機APP實時呈現土壤濕度、光照強度、溫度等關鍵參數,實現對草莓生長環境的遠程精準調控,極大地提升了管理效率。
在春耕前及整個生產周期,順昌縣聯社為農戶提供農資采購、農事生產等多元化信貸支持,助力農業新質生產力蓬勃發展,讓科技與金融“雙輪驅動”,助力現代農業跑出“加速度”。
農時不等人,春日賽黃金。在這播撒希望的季節,各類“農業黑科技”正加速賦能田間地頭,助推智慧農業發展。福建農信聚焦農業新質生產力,持續優化金融產品和服務,構建全方位信貸支持體系,以更精準的產品、更高效的流程、更貼心的服務助力現代農業提質增效,為鄉村振興注入金融動能。
(來源:中國銀行保險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