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A股和港股有所回調,債市再度回暖,部分債基更是連續多個交易日上漲,“回血”較為明顯。與此同時,股債蹺蹺板效應顯著,權益類基金凈值普遍回撤。近期市場風險偏好出現明顯降溫,有基金人士認為,債市趨勢有望維持,但擾動因素也會增多。
天天基金網數據顯示,截至4月6日,純債基金中的絕大多數產品近一周均實現正收益,多只基金凈值在上周連續四個交易日上漲。長期純債基金表現尤為突出,超過40只基金(不同份額分開計算)凈值近一周漲幅超過1%。
國泰惠豐純債、華泰保興尊益利率債以超過1.8%的周度漲幅位居前兩位,兩只基金凈值在4月3日的漲幅均超過1.2%。根據2024年年報,前者總規模超27億元,持有24特別國債06、24特別國債01、24平安銀行二級資本債01A、24恒豐銀行二級資本債01、24晉能電力MTN004五只債券;后者總規模超1.8億元,持有23附息國債09、24特別國債04、20進出05、24特別國債06四只債券。
從凈值走勢來看,上述兩只基金幾乎完全修復了今年3月初以來的失地。這并非個例,數據顯示,多數純債基金凈值走勢基本相同,歷經3月上半月的回撤后,基金凈值在3月18日后持續回升,并在4月初快速拉升,部分基金凈值甚至已超過3月初的相對高位。
天相投顧此前發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末,債券型基金已經連續三年實現利潤為正,2024年利潤更是較2023年增超70%,約為4102億元。
債基強勢回血的同時,股票型基金出現明顯回撤,股債蹺蹺板效應再度顯現。截至4月6日,除了部分醫藥和農業主題基金在近一周實現正收益外,超八成股票型基金近一周收益為負,其中超過200只基金凈值近一周跌幅超過3%。
股債蹺蹺板效應在今年已不是初次上演。在前期科技股表現強勢時,這一效應也曾出現。彼時,DeepSeek、人形機器人掀起的科技投資浪潮風頭正盛,多只科技股股價屢創新高,部分基金更是在短時間內實現超60%的收益率,而債基一改往日的穩健上漲勢頭,出現快速回調。
針對最近的股債蹺蹺板效應,有基金經理表示,這一效應在近年被頻繁提及,但其實并不是固定不變的規律。股債蹺蹺板效應更多發生在存量博弈的市場里,當市場資金池足夠大,甚至出現流動性外溢現象時,股債雙強的局面可能出現,屆時股債將不再是“非此即彼”的關系。
“市場風險偏好下降,債市有所修復。”談及近日債基持續回血,有基金人士分析,人民銀行在3月18日至20日連續公開市場凈投放,逐步緩解了資金面的緊張壓力。疊加海外擾動因素發酵,市場風險偏好下降,都是促進債市修復的重要原因。
值得注意的是,距離春節假期結束僅僅約兩個月時間,市場風險偏好仿佛坐了“過山車”,出現較為明顯的波動。展望后市,部分基金人士也表示,震蕩或是2025年市場的主基調之一。
博時基金固定收益二部基金經理張磊認為,今年債市走勢大概率是趨勢未變,但擾動因素增加。目前,國內處于新舊動能轉換的關鍵階段,經濟基本面在復蘇過程中,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因素持續增加,債市趨勢有望維持。但是,債市的擾動因素也有所增加:首先,權益市場對債市的擾動增加,高息存款取消后,居民存款從銀行流向非銀金融領域,目前市場是存量博弈,非銀金融機構掌握債市的定價權,對居民的資產配置行為影響增大;其次,市場對貨幣政策節奏預期出現反復;第三,外需不確定性對債市的擾動增加。今年或處震蕩市階段,可能存在明顯的股債蹺蹺板效應,30年期國債的交易價值和對沖價值或更為突出。
不少機構人士認為,在震蕩行情下,樹立資產配置觀念尤為重要。投資不應只局限于權益或債券某一類資產,搭建具有對沖價值的均衡配置組合,不失為應對波動和風格輪動的有效之舉。
來源: 中國證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