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亞公園(資料照片)。 蒲茜攝
從理念轉化為行動,從“大寫意”轉向“工筆畫”,從“硬聯通”擴展到“軟聯通”“心聯通”,從規劃圖轉化成實景圖……共建“一帶一路”已歷經十一載。
古絲綢之路起點不斷迸發出新的生機。從絲路上的聲聲駝鈴到穿山越海的中歐班列,從世界客商集聚長安到深度融入共建“一帶一路”大格局,不沿江,不靠海,陜西開放發展的步伐鏗鏘。
陜西進一步優化開放舉措、提升開放能級,更加主動融入和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持續放大中國—中亞西安峰會效應,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穩外貿、穩外資,更加深度融入共建“一帶一路”大格局,推動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走深走實。
絲路啟新程
峰會成果落地落實
兩千多年前,張騫出使西域,通過古絲綢之路帶回石榴。如今,石榴花成了西安的市花。今年10月,中國—中亞友誼林的石榴樹首次結出累累碩果。
自絲綢之路開通伊始,美食就是文明融合的重要見證。如今,陜西夏秋茶、陜南橘子、延安小米等陜西風味通過跨境電商和中歐班列去往中亞人的餐桌;中亞國家人們喜愛的笑臉餅干、蜂蜜、威化餅干、啤酒等被整齊擺放在西安市場的貨架上。
越來越多的美食實現“雙向抵達”,背后是陜西與中亞國家日益頻繁的交流合作——哈薩克斯坦“中歐班列長安號北哈州糧油物資生產物流加工基地”投入使用;陜煤集團中大石油吉爾吉斯斯坦項目穩步復工復產;隆基綠能集團60列3000個集裝箱光伏組件出口烏茲別克斯坦……
2023年5月18日至19日,中國—中亞西安峰會成功舉行。一年多來,陜西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外交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歷次來陜考察重要講話重要指示,持續放大峰會效應,扎實推進峰會涉陜成果落地落實,各項工作取得積極進展,形成六大類27項階段性成果。
西安到中亞實現了五國七城國際航空全覆蓋,開往中亞方向的中歐班列(西安)越來越多,“中歐班列+海外倉”供應鏈新模式逐漸形成……一年來,隨著峰會涉陜成果加速落地,西安與中亞的經貿往來更加便利。
“峰會的成功舉行,為我省高質量發展和對外開放帶來了新機遇,我省與中亞五國地方交流更為緊密。為推動我省與中亞五國交流合作走深走實,我們制定了峰會涉陜成果清單4本臺賬,未來將持續推動落實、動態更新清單,促進陜西與中亞國家合作實現新突破。”省委外辦主任姚紅娟說。
綠樹環繞間,九駿長安、絲路駝鈴、六國共舞等主題雕塑帶來別樣的異域風情。作為落實中國—中亞西安峰會成果項目,中亞公園于峰會召開一周年之際正式開放。
“云啟中亞韻,品耀長安風”中亞云品特色電商活動在中亞公園絲路會客廳持續開展。吉爾吉斯斯坦的奶制品、哈薩克斯坦的果汁和果茶……豐富多樣的特色商品吸引不少市民前來選購。
絲路會客廳里,不僅有豐富的商品出售,還展示著中亞各國的特色服飾、藝術品。不少市民參觀后萌生了去中亞國家旅游的念頭。絲路會客廳里的中亞旅游服務中心為他們提供了便利。工作人員介紹,自中國—中亞西安峰會之后,中亞國家的旅游熱度越來越高。
省商務廳副廳長張文政介紹,陜西主動服務國家戰略,著力融入共建“一帶一路”大格局。今年以來,全國首個哈薩克斯坦西安碼頭項目建成投用,“一帶一路”大宗商品、木材等6個交易中心加快建設。陜西創新“兩國雙園”國際產能合作模式,中俄絲路創新園、中歐產業園吸引一批新企業入駐;持續提升絲綢之路大學聯盟、“一帶一路”職教聯盟和絲綢之路農業教育科技創新聯盟合作成效,聯盟成員隊伍不斷擴大;在7國設立7個“秦嶺工坊”,為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培養新型職業技能人才;成功舉辦8屆絲綢之路國際藝術節、3屆世界文化旅游大會、8屆西安絲綢之路國際旅游博覽會,推動文化“走出去”。
中國—中亞西安峰會涉陜成果見效成勢,讓古都西安迸發出新的發展活力。
通途育新機
外貿樞紐動能強勁
阿塞拜疆當地時間11月24日,首列滿載貨物的集裝箱列車從該國首都巴庫啟程,穿越數千公里,駛往中國西安。這是兩國貿易史上首次通過鐵路將阿塞拜疆貨物從巴庫運往中國,標志著兩國貿易合作開啟新篇章。
首列巴庫—西安貨運列車由62個40英寸集裝箱組成,將通過哈薩克斯坦以多式聯運方式把貨物運送至西安國際港站。
今年4月,阿塞拜疆最大物流企業阿普謝隆物流中心,在西安浐灞國際港設立中國首家分公司。雙方攜手推動跨里海國際運輸走廊建設,實現了中歐班列(西安)跨里海班列每天開行1列,遠期將實現每月開行50列。目前,西安已成為中國開行跨里海班列的主力軍,開行頻次全國第一。
阿塞拜疆鐵路公司副總裁阿加耶夫表示,此舉對阿中雙向貨物運輸具有重要意義,當地企業現在可通過“中間走廊”直接將貨物運往中國。
2月28日,中國—中亞西安峰會的重要成果之一,中哈合作共建的哈薩克斯坦西安碼頭正式投用。9月20日,西安國際港—巴庫—波季—歐洲專列正式發車。這趟橫跨里海、黑海的中歐班列(西安)在原“跨兩海”路線基礎上優化升級,采用“專線專用”集裝箱船,大幅提升跨里海國際運輸走廊運輸時效,為搭建亞歐大陸物流新通道注入強勁動能。西安對外開放的通道,正從“點對點”向“樞紐對樞紐”轉變。
中歐班列(西安)開行量約占全國總量的四分之一,加快“樞紐對樞紐”的升級,今年1—10月開行4354自然列、同比增長32.5%,跨里海班列實現“天天班”。
省發展改革委開放合作處處長白昕介紹,自開行以來,陜西中歐班列保持高頻穩定運行,累計開行超過2.2萬列,近5年年均增速超34%,年服務企業超1.8萬家,各項核心指標穩居全國前列,已發展成為我省深度融入共建“一帶一路”大格局的重要抓手、擴大對外開放的重要平臺和促進經貿合作的橋梁紐帶。
張文政介紹,中歐班列“艙單歸并”新模式為企業節省90%以上通關費用,全國首個內陸港啟運港退稅政策為企業資金周轉節省1個月時間。西安國際港站在全國率先實現整列集結、抵港直裝、港區一體化,成為全國首個中歐班列開行量達2萬列的車站。
從“過路站”到“集散地”,全國20多個省份的貨物通過24條“+西歐”線路在西安集結,“通道+樞紐+網絡”的國際化現代物流運行體系為西安經濟發展持續賦能。
中國—中亞西安峰會閉幕后不久,重達兩噸的車厘子就搭乘波音B757-200型飛機,從烏茲別克斯坦首都塔什干運抵西安。即到即查,即驗即放,僅1個小時這批貨物便完成了交付。
“效率很高,非常好地保證了水果的品質。近期,我們還將陸續進口一批產自東南亞國家的榴蓮、椰子。”陜西鼎弘國際貿易有限公司負責人阮籍說。
西安咸陽國際機場聯通15個共建“一帶一路”國家25個航點,實現中亞五國七城全覆蓋,今年1—10月,旅客、貨郵吞吐量分別增長14%、10.1%。
11月底,西安咸陽國際機場三期擴建工程首條跑道(北二跑道)通過中國民用航空局使用許可審查。此前,西安咸陽國際機場三期擴建工程新建東航站樓等工程已順利通過行業驗收及投用審查。按照計劃,新建東航站樓將于2025年2月正式啟用。
待西安咸陽國際機場三期擴建工程全面完工后,西安咸陽國際機場將成為擁有2個航站區、4座航站樓、4條跑道的大型國際航空樞紐,進一步提升陜西區域交通樞紐地位,促進地方經濟社會發展。
陜西加速構建輻射廣、效率高、成本低、服務優的國際航空樞紐和貿易物流大通道,為高水平共建“一帶一路”,打造內陸改革開放高地,譜寫陜西新篇、爭做西部示范提供了有力支撐。
文化譜新篇
企業出海千帆競發
密扇、西安漫星球、故宮文創等一大批文化產品走出國門,搭乘的正是跨境直播的“東風”。
依托國家文化出口基地,陜西精準聚焦優質文化產品和服務出口,以移動互聯網端視頻直播為切入點,通過探索建立跨境直播行業標準、搭建跨境直播人才培養“直通車”、打造跨境直播運營服務商,構建文化貿易出口新模式,讓年輕人熟悉中國故事、讓中國人講好中國故事、讓外國人了解中國故事。目前,西安高新區已建立跨境直播人才培訓基地10個,培養高水平教師隊伍100余人,開展跨境直播培訓30多場次,同時建立全球營銷網絡,服務200多個國家和地區。
1990年建立的西安外貿大廈,如今已成為集B2B跨境電商、B2C跨境電商、供應鏈、進出口貿易、跨境物流、跨境結算、跨境直播、新媒體數字營銷、海外倉建設等于一體的西安跨境電子商務服務中心,面向全市所有跨境電商企業提供孵化、培訓、直播、支付、物流、通關等服務,著力通過數據產業園區建設,助力企業出海掘金。
園區共有跨境電商企業72家,1—10月跨境電商交易額5.52億元。園區舉辦阿拉伯進出口商業聯合會(含73個國家)采購對接會、跨境電商金融支付便利化結算沙龍、陜西知名商貿企業對接會等活動16次,助力西安品牌走向全球;組織開展線上線下培訓15次,培養跨境電商人才2000余人次,累計孵化跨境電商企業200余家,扶持5000余人實現自主創業;依托進博會、廣交會、“長安萬里行”等國內外展洽活動,助力企業提高訂單量,開拓國際市場。
依托浐灞國際港區位資源優勢,西安開創性打造引領涉外法治現代化建設的先行示范區,旨在為陜西與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和地區商貿往來提供優質法律服務保障。
經過多年探索和創新,“一帶一路”國際商事法律服務示范區基礎法治保障平臺已基本完備,國際商事法律服務體系基本完善,對外示范輻射帶動效應有了明顯提升。示范區緊緊圍繞中歐班列、陸海新通道、國際公路運輸等重點領域,積極探索運用調仲結合、訴調結合、訴仲結合的國際商事爭端“融解決”機制,多元化解決涉外企業糾紛有了新路徑。
在西安“一帶一路”國際商事爭端解決中心,企業間從對簿公堂到握手言和,成為合作伙伴的“反轉”已不稀奇。2023年11月,芬蘭一家公司以侵犯計算機軟件著作權為由對我省一家建筑企業提起民事訴訟。西安中院受理該案后,通過訴調對接機制委托西安“一帶一路”國際商事爭端解決中心調解。工作人員很快了解到,這家陜西企業并非故意侵權,芬蘭公司也有意拓展中國西北市場。經幾番溝通后,兩家企業不僅握手言和,還達成了長期合作協議。
今年,“一帶一路”國際商事法律服務示范區加掛“中央法務區”,形成公檢法司全生態鏈法律服務保障體系。在一項項生動的創新實踐中,改革與法治始終相伴而生、同向而行,展示著示范區的勃勃生機,打造輻射中亞、西亞,面向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和地區的國際商事法律服務創新實踐區的愿景正一步步變成現實,為日益繁榮的國際商貿托起法治“公平秤”。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站在新的起點,陜西將進一步優化開放舉措、提升開放能級,以更加昂揚奮進的姿態融入世界,為共建“一帶一路”譜寫新篇章。
數據鏈接
◆進出口貿易數據:1—11月陜西進出口貿易總值4149.7億元,居全國第十九位,較上年同期增長13.5%,增速居全國第五位,高出全國進出口增速8.6個百分點。其中,出口2800.5億元,同比增長18.9%;進口1349.2億元,同比增長3.7%。
◆對外貿易增長:1—11月,陜西省對共建“一帶一路”國家進出口同比增長23.1%,對中亞五國進出口同比增長50.7%。
◆工業生產和投資情況:1—11月,全省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7.7%,與1—10月持平。全省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4.7%,其中第二產業投資同比增長11.8%。
◆跨境人民幣使用情況:1—11月,陜西跨境人民幣收付金額達954.97億元,同比增長8.27%。其中,貨物貿易跨境人民幣收付金額為573.42億元,同比增長17.82%;服務貿易更是以67.75%的驚人增幅達到92.67億元。
來源:陜西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