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內蒙古將構筑我國向北開放重要橋頭堡作為重要使命,深度融入共建“一帶一路”,積極參與“中蒙俄經濟走廊”建設,廣泛開展交流合作,對外開放作用愈發凸顯,高水平向北開放不斷展現新作為。
8月20日,“第二屆國家向北開放經貿商洽會 國家向北開放重要橋頭堡智庫論壇2024年會”在內蒙古自治區首府呼和浩特舉辦。外界表示,作為一場跨國界盛會,此次會議也意味著內蒙古向北開放進入提速環節。
暢通大通道,物貨暢其流
巍巍國門下,貨運車輛有序快速地通過。近年來,內蒙古巴彥淖爾市烏拉特中旗的甘其毛都口岸通關效能不斷提升。
甘其毛都口岸是對蒙古國的最大能源口岸。為滿足龐大的過貨量,該口岸還開創了AGV陸路跨境運輸示范點,30秒就可實現抬桿放行車輛,通關全過程大幅縮減為六七分鐘,開創全國陸路口岸跨境運輸新模式。一輛輛載有煤炭集裝箱的無人駕駛貨車可以沿著指定路徑行駛,自動穿梭于中蒙邊境之間,相較于傳統貨運方式更加清潔高效。
甘其毛都口岸管委會副主任秦瑞強介紹,“甘其毛都口岸是距離蒙古國兩大礦山最近的陸路口岸。2023年過貨量達3812.7萬噸,比上年增長105.5%。”
“讀秒”通關,口岸智慧化建設取得長足進步,AGV跨境無人駕駛成為智能化跨境運輸創新模式的典范。這背后是內蒙古對智慧口岸的重視。在內蒙古自治區政策落地工程的持續推進下,各項政策從“紙上”落到“地上”,成為落實“五大任務”的重要抓手。2023年,內蒙古發布《內蒙古自治區智慧口岸建設指導意見》,加快推動口岸提質增效和高質量發展。其中,滿洲里、二連浩特口岸已列入國家智慧口岸建設試點。
內蒙古綿延8000多里的邊境線上分布著20個對外開放口岸,承擔著我國對蒙陸路運輸95%、對俄陸路運輸65%的貨運量。近5年來,內蒙古自治區本級財政累計投入口岸建設資金約5.2億元,實施151個項目,持續強化開放大通道建設。
據內蒙古自治區商務廳廳長張鴻福介紹,2023年,內蒙古全年口岸貨運量達到1.08億噸,刷新中國陸路沿邊口岸紀錄;中歐班列運行線路達到126條,對內覆蓋64個兄弟城市,對外輻射10個國家的22個終點城市;跨境通行便利化水平大幅提升,內蒙古對蒙古國公路口岸實現8座以下小車應通盡通。
開放成果豐,內外共發展
今年上半年,呼和浩特、鄂爾多斯兩個綜合保稅區貿易值同比增長98.7%、121.2%;全區邊民互市貿易同比增長7.5倍;中蒙二連浩特—扎門烏德經濟合作區正式獲國務院批復設立,成為中國與毗鄰國家共同建立的第三個跨境經濟合作區,中蒙經濟合作進入新的歷史階段;2023年內蒙古進出口額實現1965.3億元,是2014年的2.1倍……時間見證著前進步伐,數字衡量著發展變化。
內蒙古不斷加強區域合作,“投資內蒙古”品牌越擦越亮,成功舉辦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招商活動和世界新能源新材料大會、世界蒙商大會、世界乳業大會、世界草業大會、中國綠色算力大會等“引進來”招商活動。
“經過兩年的考察,我們企業建設最好的位置是包頭市,包頭市青山區的園區建設和營商環境對企業發展是非常有利的。”河南省健琪醫療器械有限公司北方市場部經理任雪峰表示。
“我們期待與國內外客商一起,深度融入‘一帶一路’和中蒙俄經濟走廊建設,推進口岸帶動、腹地支撐、邊腹互動,發展泛口岸經濟、通道經濟和落地經濟,構建聯通內外、輻射周邊、資源集聚集散、要素融匯融通的全域開放新格局。”內蒙古自治區商務廳廳長張鴻福說。
搭建大平臺,投資勁頭足
在“第二屆國家向北開放經貿商洽會 國家向北開放重要橋頭堡智庫論壇2024年會”的開幕式上,共簽約項目128個,其中引進外資項目10個、對外投資項目6個、貿易訂單18個、國內投資項目94個。項目覆蓋裝備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制藥、節能環保、數字經濟、新型化工、綠色農畜產品生產加工、現代服務等領域,具有產業后勁足、市場前景好、發展潛力大的特點。
“我覺得內蒙古對外開放發展的速度非常快,也有很多的政策和計劃去擴大開放,可以為其他地區的企業提供更多合作機會,我非常期待能夠與當地政府和企業建立聯系。”美最時集團中國區董事總經理霍夫曼受訪時表示。
數據顯示,蒙古國和俄羅斯始終保持內蒙古第一大和第二大貿易伙伴地位。2023年,內蒙古對蒙古國進出口額實現699億元,同比增長50.7%。內蒙古雙向投資的熱情比以往更加高漲。
內蒙古自治區商務廳副廳長胡英峰表示,“下一步,我們將積極搭建經貿交流平臺,舉辦中國一蒙古國博覽會、中國內蒙古一蒙古國投資貿易合作推介會、中國內蒙古—俄羅斯克拉斯諾亞爾斯克邊疆區投資貿易合作推介會等經貿交流活動,進一步深化三方經貿領域務實合作。”
(來源:新華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