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共建“一帶一路”合作好消息頻傳:中國和特立尼達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旗艦項目鳳凰工業園正式開園;中國—吉爾吉斯斯坦—烏茲別克斯坦鐵路項目三國政府間協定簽字儀式在北京舉行……這是“一帶一路”倡議推進的第十一年,也是下一個金色十年的啟幕之年。
十余年里,“一帶一路”倡議的內涵日益豐富,從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到“小而美”民生項目,中國與共建國合作不斷走深走實。中國已經同150多個國家和30多個國際組織簽署200余份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文件。
作為共建“一帶一路”聚焦的發展問題,中國通過境外共建產業園區的方式,為共建國發展注入新動能,進一步推動當地產業可持續發展。
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一帶一路”經貿合作研究所所長祁欣是國內“一帶一路”倡議較前沿的研究者,在過去的十余年里,她曾先后訪問考察過數十家境外產業園。
在接受專訪時,祁欣指出,目前,境外產業園區建設已經初具規模,聚集輻射效應持續放大,平臺效應顯著增強。隨著共建“一帶一路”步入高質量建設發展階段,國際社會對中國在境外產業園區建設的關注與期待越來越高。著眼下一個金色十年,我們應聚焦“小而美”民生項目品牌建設、“綠色絲綢之路”建設、加快培育數字經濟新業態新模式,推進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走深走實,不斷取得新進展新成效。
貫徹“六字方針”
開啟下一個金色十年
今年是“一帶一路”倡議發起十一周年,也是共建“一帶一路”奔向下一個金色十年的開局之年。你如何評價這十年的變化?
祁欣:前十年,共建“一帶一路”取得了較為豐碩的成果,共商共建共享原則和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深入人心,中國負責任大國形象更堅實穩固。
從整體數據成績來看,十年期間,我國與“一帶一路”共建國家貨物貿易額由2013年的1.6萬億美元升至2022年的近2.9萬億美元,年均增長6.4%,與我國貨物貿易額超千億美元伙伴國從2個增加至8個。我國對共建國家直接投資由191.6億美元升至309.1億美元,近年來,中資企業向東道國年均繳納各種稅費超500億美元,拉動當地就業近250萬人。
共建“一帶一路”十年來,經貿合作不斷走深走實,貿易自由化便利化水平顯著提升,貿易新業態新模式不斷涌現,基礎設施“硬聯通”扎實推進,“六廊六路多國多港”的互聯互通架構基本形成,成功建設和運營了中老鐵路、雅萬高鐵、匈塞鐵路等多個標志性項目,順利打造了中歐班列、西部陸海新通道等大通道,為全球的互聯互通注入了新活力。
這些豐碩成果的取得是多方同舟共濟的結果。當然,這個成績也離不開中央、地方政府的鼎力支持以及國內超大規模市場的強有力支撐。互聯互通是優先領域,經貿合作是重點內容,資金融通是重要支撐,“一帶一路”倡議“五通”的設計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
境外產業園區是我國對外直接投資的重要方式之一,開辟了國際合作新模式。“一帶一路”倡議為這一新興模式帶來哪些助力?
祁欣:整體來看,“一帶一路”倡議給境外經貿合作區帶來了很好的發展機遇。
從境外經貿合作區發展脈絡來看,1995年,越南鈴中工業園區是最早的合作區之一。隨著中國企業“走出去”步伐的加快,合作區建設也穩步推進。2013年6月,商務部、財政部聯合發布《境外經濟貿易合作區確認考核和年度考核管理辦法》(商合發〔2013〕210號),進一步創新合作區發展模式,促進合作區健康有序發展。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后,合作區建設步入快車道。
共商共建共享的發展理念也始終貫徹園區建設過程中。合作區不僅給當地帶來稅收、產業,也解決了當地部分民眾的就業問題。如,泰中羅勇工業園經過十多年的努力,已建成超12平方公里的園區。截至2024年3月底,已有250家中資制造業企業入園,總投資超過48億美元,涉及汽摩整車及零配件、機械電子、通訊、光伏等行業,雇傭當地員工超過5萬人。
過去十年里,“一帶一路”倡議如何有力激發共建國家經濟內生動力?
祁欣:合作區打開了世界各國互學互鑒的窗口,中國企業將產業園區建設模式和成功經驗帶到國外,并在當地生根發芽,為當地輸送了先進的理念、技術和人才,促進了發展中地區由依賴外部投資“輸血”向自我“造血”轉型。
始建于2008年的中埃·泰達蘇伊士經貿合作區(泰達合作區)就是個很好的案例。在泰達合作區建設之前,許多埃及人對于“玻璃纖維”這個詞都是陌生的,盡管埃及石英石、高嶺土、石灰石等礦物原料蘊藏豐富,但當地負責開采礦石原料的企業幾乎沒有。2014年,全球玻璃纖維龍頭企業中國巨石股份有限公司落戶泰達合作區后,有效帶動了當地玻璃纖維產業的發展。5年的時間,埃及玻璃纖維的年產能由8萬噸增長到20萬噸,出口占產能90%。目前,埃及已經成為全球第五大玻璃纖維出口國。
不止是巨石集團,截至今年4月,泰達合作區已吸引投資超30億美元,約160家企業入駐,這些企業經過磨合,已經充分融入當地,成為埃及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
地處非洲西部的馬里是世界上最不發達國家之一,過去一些基礎性藥品經常缺貨,運輸不便、利潤較低,當地商人都不愿意大量進口。“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后,湖北的人福醫藥集團遠赴馬里,投資建設藥廠,這也是西部非洲第一家現代化藥廠。2015年藥廠投產后,馬里結束了藥品只能依靠進口的歷史,還讓藥品市場價格大幅度下降,很大程度上緩解了塞內加爾、幾內亞等8個西非國家的藥品短缺問題,糖漿、大輸液等藥品價格也下降了30%以上,惠及1.4億西非人民,同時也帶動了上下游相關產業的發展。
以中國經驗
抓好八項行動落實落地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其中明確要“完善推進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機制”,強調要“統籌推進重大標志性工程和‘小而美’民生項目”。你如何看待“小而美”民生項目在共建“一帶一路”過程中所發揮的作用?
祁欣:在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上,習近平主席指出,中方將統籌推進標志性工程和“小而美”民生項目,并實施1000個小型民生援助項目,通過魯班工坊等項目推進中外職業教育合作,并同各方加強對共建“一帶一路”項目和人員安全保障。
共建“一帶一路”第一個十年,致力于構建以經濟走廊為引領,以大通道和信息高速公路為骨架,以鐵路、公路、機場、港口、管網為依托,涵蓋陸、海、天、網的全球互聯互通網絡;第二個十年要統籌推進標志性工程和“小而美”民生項目,高質量建設境外合作園區,把“一帶一路”打造成惠及人民的“幸福路”。
一個典型的例子是科摩羅的抗瘧疾援助項目。在科摩羅,瘧疾居各種疾病致死原因的首位。2006年,應當地政府邀請,中國政府組織實施援科摩羅瘧疾防治項目。經過多年的努力,中方援外專家團隊先后200人次赴科摩羅,幫助當地清除瘧疾。經過雙方團隊的不懈努力,莫埃利島和昂儒昂島已消除瘧疾,大科摩羅島實現了基本控制瘧疾的目標,帶動了當地旅游業,提升了國民收入水平。
下一個金色十年,共建“一帶一路”聚焦“小而美”項目,要通過這些項目讓共建國家民眾更清晰地了解“一帶一路”倡議的紅利與好處,讓更多民眾了解中國的發展理念和合作方式,讓更多民眾支持與中國開展合作。
共建“一帶一路”持續向著高質量發展方向邁進,在你看來,未來在建設境外產業合作園區將聚焦哪些重點領域?
祁欣:習近平主席在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開幕式主旨演講中總結了過去十年共建“一帶一路”的經驗,宣布了中國支持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的八項行動,具體來看就是,構建“一帶一路”立體互聯互通網絡、支持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開展務實合作、促進綠色發展、推動科技創新、支持民間交往、建設廉潔之路、完善“一帶一路”國際合作機制。
八項行動的提出也為下一階段共建“一帶一路”指明了方向。從整體來看,境外經貿合作區的建設也要錨定八項行動的指導方針,推動數字、綠色、創新、健康、文旅等領域的合作,加快綠色園區、數字園區建設,推進標準化工作,進一步助推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走深走實。
中國企業“走出去”
注重合規化是前提
當前國際經濟形勢復雜多變,這給“一帶一路”倡議的推進帶來了哪些風險與挑戰?中國企業“走出去”,深度參與共建“一帶一路”需要注意什么?
祁欣:當前,世界經濟處于周期性調整過程中,地緣沖突持續膠著,產業鏈供應鏈重塑,高通脹與高利率并存,世界經濟充滿了復雜性和不確定性,共建“一帶一路”所面臨的外部環境復雜嚴峻。基于此,我們應堅定地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則,著眼于解決全球發展深層次結構問題,繼續深化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路線,培育全球發展新動能,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中國企業“走出去”,參與共建“一帶一路”,合規是前提。企業在“走出去”之前,要通過多方渠道進行盡調工作,全面評估項目發展前景及所在國家的營商環境。同時,企業“走出去”要在商務主管部門做好備案工作,這是企業“走出去”合規的一項重要流程。企業落戶海外后,要去我國駐當地大使館報到,建立完善的風險預警防范和處置體系。
當然,企業“走出去”要充分考慮東道國的生態、產業發展情況,因地制宜地開展企業生產經營。要加強與東道國政府、基層的交流,實現互利共贏,在企業發展的同時,也能進一步帶動當地產業可持續發展。
來源:中國企業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