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6日,據獲取的國有大行、股份行旗下共11家理財公司存續產品的規模數據(僅以子公司管理口徑計)顯示,截至2023年末,11家理財公司總體規模達16.82萬億元,與2022年末的水平已十分接近。整體來看,這些位于頭部的理財公司去年普遍呈現出規模“回血”、“貨架”分化、基準下行、新品頻出等特征。
有研究機構近日測算,2024年頭兩周,銀行理財存續規模繼續增長約2800億元。在去年初經歷了“贖回潮”余波沖擊之后,銀行理財也穩步走出“ICU(重癥加強護理病房)”,規模逐季“回血”,到去年底時已較3月末呈現了明顯的企穩回升。
規模逐季“回血”
盡管“贖回潮”余波對銀行理財市場造成了長久負面影響,但是在理財規模逐季穩健修復過程中,陰霾已經逐漸散去。近日,廣發證券劉郁團隊測算的數據顯示,2024年第一、二周,銀行理財產品存續規模分別增長約1437億、1381億元。
實際上,到2023年底,銀行理財規模相較于2022年末已基本恢復,僅受年末季節性因素影響而小幅下降。據中信證券明明團隊研報測算,截至2023年末,銀行理財同比下降僅約2.5%,規模大概是26.96萬億元。
這與獲取的數據走勢基本相符。1月16日獲取了六大國有行的理財公司,以及招銀理財、興銀理財、信銀理財、光大理財、浦銀理財等共11家主要理財公司的最新規模數據。截至2023年12月末,這11家理財公司的存續規模合計16.82萬億元,較年初的17.05萬億元下降約1.4%。
就2023年全年而言,銀行理財規模的變化呈現出明顯的季節性波動特點。第一季度可稱得上是近年來銀行理財規模縮水最為明顯的時期,依據彼時獲取的數據測算,當季僅上述11家理財公司就減少了1.83萬億元的規模。不過,在大范圍贖回過后,銀行理財規模很快迎來了反彈,二季度上述11家理財公司的規模“回血”約4800億元,三、四季度又分別增長5300億元、5900億元。
具體理財公司的層面,截至2023年末,信銀理財、興銀理財的規模均較年初增長約1800億元,交銀理財、光大理財的規模增長也都在1400億元左右,浦銀理財的規模則較年初增長逾1100億元。增速方面,交銀理財、浦銀理財均較年初增長超13%;信銀理財、光大理財的增速也都在12%以上,興銀理財的增速則約9%。
相比于股份行理財公司的迅猛增勢,國有行理財公司的恢復則顯得相對緩慢。截至2023年末,除交銀理財外,其余5家國有行理財公司的存續規模仍較年初存在約460億—4000億元的缺口,合計降幅仍有將近9000億元。
理財公司規模的行業排名一直較受市場關注。2023年全年,招銀理財、興銀理財牢牢占據“2萬億俱樂部”中的兩席,穩居行業頭部;信銀理財和工銀理財則分列第三、四位,規模均超1.6萬億元。
此外,在1.5萬億元附近,還分布著其它3家國有行理財公司,差距并不大。整體來看,上述11家理財公司中,有7家規模在1.5萬億元以上,中郵理財和浦銀理財的存續理財規模目前還在1萬億元下方。
“貨架”更新與分化
過去一年,在行業規模此消彼長的過程中,銀行理財“貨架”上的產品也在不斷更新和變化。
首先,是收益穩健的現金管理類產品頗受市場青睞,成為理財市場規模修復的重要引擎。2023年以來,代表無風險收益品種的國債、銀行定期存款等資產利率波動下行,商業銀行也多次下調存款利率。在此背景下,平均收益率高出貨幣基金的現金管理類理財產品受到了投資者的追捧。某股份行的一位理財經理表示,存款利率多次下調后,眾多投資者都選擇購買風險偏低的現金類管理產品和短期限的固收類產品,投向定期存款的客戶已寥寥無幾。
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是,不同類型的理財公司,其“貨架”在分化——國有行理財公司的現金管理類產品普遍出現規模縮水,股份行的理財公司反而增長迅猛。據掌握的上述11家理財公司數據,2023年六大國有行理財公司的該類產品規模合計下降約5500億元,而招銀理財、興銀理財、信銀理財、光大理財、浦銀理財等5家股份行理財公司則合計增長約4000億元。
其次,是含權產品存續余額明顯萎縮。過去一年,“理財主力”固收類產品的規模隨著債市回暖、收益率回升而迅速修復。中信證券最新發布的研報數據顯示,去年一季度經歷了大范圍的破凈后,到12月末理財產品的破凈率已在3%以下的低位運行。
而包含權益資產的混合類產品,由于業績表現不佳,存續規模在2023年全年出現了較大幅度的萎縮。據上述11家理財公司數據,2022年末混合類存續產品還有約8300億元的規模,到了2023年底則降至約4700億元,降幅超40%。實際上,從理財公司內部看,降幅30%甚至70%,算是比較普遍的現象。
業績基準下行
2023年,新發行的封閉式產品數量和規模均呈現上升趨勢。此外,新發行的產品還有運作時間短期化、業績比較基準下行的趨向。
一是契合投資者“低波穩健”的偏好,封閉式產品發行的規模和數量持續增長。國信證券近期發布的研報指出,2023年以來,新發封閉式產品數量和募集規模均呈現上升趨勢。2023年1~11月,封閉式產品平均每月新發產品數量為774款,平均每月初始募集資金規模為3256億元,而開放式產品平均每月新發產品數量、初始募集資金規模分別為167款、184億元。
二是短期限產品規模穩步上量。國信證券上述研報還顯示,2023年,期限為1個月以內的產品增速最快,較年初增長56.52%;期限為3個月~6個月、6個月~1年的產品規模則分別下降15.58%、23.94%。
三是新發行理財產品的業績比較基準全年穩步下行。根據普益標準數據,2023年發行的理財產品,無論是封閉式還是開放式,業績比較基準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例如,2023年12月發行開放式產品的平均業績比較基準為3.27%,而封閉式產品的平均業績比較基準則為3.39%,兩者分別較2022年12月下降了65個基點、44個基點。
業績基準形成下調趨勢,也就意味著產品的業績基準達標率不斷上升。普益標準數據顯示,2023年以來,各月到期的封閉式產品平均兌付收益率為3.57%,業績基準達標率不斷上升,從年初的49%上升到了11月的73%。
加大費率優惠
盡管“擺脫規模崇拜”、更加注重高質量發展已被各家理財公司屢次提及,但規模仍是當前衡量理財公司實力的首要指標。
臨近春節,理財公司不會錯過這一重點營銷時段。目前,多家銀行已掀起新一輪理財產品降費的熱潮,推出了費率優惠活動,吸引新客并拉動存量客戶增加投資。
去年12月以來,農銀理財、招銀理財、光大理財、平安理財、信銀理財等多家理財公司積極營銷,推出了與產品費率相關的優惠活動,以期增加客戶黏性。被調降費率的品種涉及固定管理費、銷售服務費、超額業績報酬(浮動管理費)、托管費等,產品種類也覆蓋了固收類、現金管理類、權益類等主要類型。
據粗略統計,目前已有一些理財產品的管理費率下調至0.01%、0.05%(此前已經低至0.15%)等;托管費則優惠至0.02%。雖然這些產品的費率優惠活動每次都有“臨時調整”的提示,但是2023年理財產品費率持續下調已是不爭的事實。
(來源:證券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