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
日前,多家上市公司披露2024年度購買理財產品的計劃。梳理發現,在數十份公告中,調降和維持理財產品投資上限規模的占據大多數,僅有少部分公司上限規模有所增加。同時,Wind數據顯示,2023年,A股上市公司購買理財產品規模總體縮水,認購金額合計不足1萬億元,而此前四年這一規模則維持在1.4萬億元至1.5萬億元。
據了解,理財規模的縮水具有多重原因,包括上市公司想將更多資源投入到主營業務的發展中、理財產品收益吸引力降低、監管新規見效等。專家認為,未來在選擇理財產品和投資理財產品的過程中,上市公司應該注意長期規劃、主營發展、風險控制等問題,避免短期行為和過度投機,將重心放在主營業務的發展上。
多家公司調低上限
2024年1月3日晚,潤農節水發布2024年度使用閑置資金購買理財產品的公告稱,擬使用最高額度不超過1億元的自有閑置資金購買安全性高、流動性好的理財產品。這一規模較此前一年出現縮水。
據不完全統計,在數十家已披露2024年度理財計劃的上市公司中,選擇下調理財上限規模的企業較多。例如,長盈通計劃2024年使用總額不超過3億元閑置自有資金購買投資理財產品,相較于2023年投資限額下調1億元。
“減少理財投入規模,主要還是基于對外項目以及未來投資預計的情況進行的考量,綜合來進行的一個決策。”長盈通相關負責人表示。
在調降上限規模的公司中,不乏大額調降的案例。如創新新材2024年委托理財單日最高余額上限為20億元,而2023年單日最高余額上限為50億元;金龍魚2024年擬使用閑置募集資金不超過30億元進行現金管理,較2023年計劃的不超過45億元規模下降15億元。
創新新材相關負責人回應稱,規模的調降,是在滿足公司戰略和日常生產經營的資金需求前提下,為確保資金安全及保持合理的流動性,同時兼顧自有閑置資金收益水平進行的合理預計。
專注主業發展
實際上,2023年上市公司認購理財產品的規模已出現縮水。Wind數據顯示,2023年,A股共有1150家上市公司認購理財產品,認購金額合計超9800億元。而2019年至2022年,合計認購金額分別為1.47萬億元、1.47萬億元、1.43萬億元、1.50萬億元。
細分來看,與2022年相比,2023年上市公司認購的存款、銀行理財、券商理財、投資公司理財規模均同比下滑,其中銀行理財同比下降超50%、結構性存款同比下降超30%。不過,上市公司國債逆回購投資加碼,認購合計金額由2022年的23.79億元增至2023年的63.66億元,逆勢翻倍。業內人士分析稱,安全性高、流動性好、低風險等成為上市公司買理財的普遍需求。
蘇州一家光電企業相關負責人表示:“今年我們會更加謹慎地選擇理財產品,并嚴格履行相關程序,降低投資風險。目前我們買的理財產品都是中低風險產品,主要是結構性存款。隨著超募資金的使用,募投項目陸續建設,產線陸續投入,閑置資金量會減少,預計今年的理財規模會也會減少。”
“我們公司從2023年開始就很少購買理財產品了。”華東某家民營上市公司的董秘表示,減少理財投資規模的考慮主要有兩點:一是在市場存在不確定性的情況下,公司選擇減少具有一定風險的投資用來降低投資組合的整體風險。二是公司想將更多資源投入到主營業務的發展中,增加公司現金流,保持合理的資本結構,確保公司長期穩定發展。
“這一兩年理財產品收益也不高,我們也不指望通過投資理財發家致富,還是踏實做好主營業務最重要。”上述董秘進一步稱。
多重因素導致
業內人士認為,上市公司投資理財降溫包括多方面原因,除了內生的專注自身業務發展外,回購等監管政策優化、理財市場收益率降低等也是外因。
去年年末,監管機構優化上市公司回購規則,著力提高股份回購便利度。南開大學金融發展研究院院長田利輝表示,上市公司投資理財降溫是其現金流狀況和現金管理策略發生變化所致,也是監管引導的結果。當下,不少上市公司選擇使用現金進行股票回購。
與此同時,理財市場的收益水平也是上市公司重要的考量因素。光大銀行金融市場部宏觀研究員周茂華分析稱,上市公司買理財降溫與理財產品凈值波動及收益率吸引力下降等也有關,上市公司需要權衡“閑置資金”的機會成本,在業務擴張后的未來收益回報、公司發展與理財收益之間作出平衡和取舍。
未來,若理財市場收益回升,上市公司理財規模是否也會回升?“一般來說,理財收益回升如果反映宏觀經濟與市場回歸常態,上市公司可能更多資金進行業務擴張,理財投資方面需求也會存在不確定性。”周茂華進一步表四。
田利輝建議:“上市公司需要制定長期的財務規劃和戰略目標,并根據這些目標合理配置資源,避免短期行為和過度投機,將重心放在主營業務的發展上,通過提高主營業務的核心競爭力來實現可持續發展。”
(來源: 中國證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