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浙商銀行獲批籌建理財公司浙銀理財。至此,包括6家國有大行、12家股份行在內的全國性商業銀行均已拿下“理財公司”這一超級牌照。
2018年4月,隨著資管新規等一系列配套細則落地,理財牌照走過了集中批設的階段,基本覆蓋了主要商業銀行。目前,國內已有31家理財公司開業。招商證券預計,未來將有50家左右的理財公司,而未有理財公司的中小銀行將逐步退出理財業務。
按照“成熟一家、批準一家”原則,當前理財公司牌照進入了“惜發”階段。對于大部分中小銀行而言,申設理財公司的門檻較高。然而,不少有實力但還未取得理財牌照的中小銀行,并不甘愿只當其它金融機構的銷售渠道,因此對于理財牌照的申請也是躍躍欲試。
不甘心淪為代銷
在城農商行陣營中,目前只有8家城商行和1家農商行成立了理財公司。
盡管監管政策更加鼓勵區域銀行回歸本源,將重點放在支持當地中小微企業的信貸投放這一傳統業務上,但在前幾年業務中積累了不小存量規模的一些中小銀行,并不愿意放手相關業務,希望借助理財牌照更加綜合化地發展。
“不甘心淪為代銷”,是上述中小銀行的心聲。從業內了解到,目前一些存量理財規模較高的城農商行,正積極對照理財子公司的標準推進組織架構等方面的調整。更難能可貴的是,這些城農商行產品的凈值波動、回撤等指標還優于市場平均水平,它們正在收益、風險、流動性的“不可能三角”中尋求平衡。
從華東一家城商行資管部門了解到,該行截至去年8月末的理財規模還有700余億元,在當前尚未取得理財公司牌照的銀行中居于前列。目前,該行正對照理財子公司的標準推進組織架構優化、人才培養、配套系統建設等各項工作。此外,在為理財公司化運作的科技投入方面,該行近幾年持續加大科技系統投入,包括升級理財資管系統,并建設信用評估、信披及報表和TA(登記過戶)系統等。
在提及2022年“贖回潮”中的表現時,該行資管部門表示,該行在波動中及時調整布局,規模回撤率幾乎僅為市場平均水平的一半,凈值增長率也高于市場水平近1個百分點。在理財風險管控方面,該行的資管業務已對標理財子公司,處于標準化、流程化狀態。
多家中小銀行曾布局
從已批設開業的理財公司的區域分布看,它們的注冊地多集中于北京、上海;山東、廣東各有3家;浙江、江蘇各有2家;安徽、福建、天津、重慶各有1家。也就是說,中西部地區設立的理財公司仍較少。
梳理發現,蘭州銀行、西安銀行、貴陽銀行、長沙銀行、烏魯木齊銀行、甘肅銀行、富滇銀行、天津銀行、廣州農商銀行、齊魯銀行、重慶銀行、成都銀行等十余家區域銀行,均對外披露過申設理財公司的意圖。
另外,地方政府也積極支持當地金融機構申設理財公司。例如,河南省于2022年1月中旬發布的《河南省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實施方案》,就提出要推動中原銀行、鄭州銀行發起設立銀行理財子公司。同一時期,湖北省發布的《湖北省金融業發展“十四五”規劃》也提出,支持地方法人銀行設立理財子公司。
在設立方式上,上述不少銀行計劃全資設立理財子公司,亦有銀行擬引進戰略股東,共同發起設立理財子公司。
值得關注的是,理財存續規模亦是重要的考量因素。當前成功申設理財公司的機構,理財規模均超過1000億元。而中小銀行受窗口指導的影響,存續規模增長有限。據了解,目前理財規模排名居前的幾家中小銀行,其存續理財規模僅在700億元上下。
申設理財公司難在哪
從客觀條件看,基于存續規模有限、投研能力不足、金融科技基礎較弱等問題,大多數中小銀行想在理財牌照方面取得“入場券”有一定難度。當前,它們只能設立理財業務專營部門,對理財業務實行集中統一經營管理。
具體來看,《商業銀行理財子公司管理辦法》對理財子公司的準入條件、業務規則、風險管理等作出了具體規定。其中,要求銀行理財子公司的注冊資本最低為10億元,且為一次性實繳資本,這也讓很多體量較小的中小銀行望而卻步。
從已開業的理財公司的注冊資本看,除青銀理財和杭銀理財,以及幾家合資理財公司的注冊資本為10億元之外,其他理財公司的注冊資本均高于這一水平。其中,國有大行旗下理財公司的注冊資本在80億元至160億元,其他理財公司也多在10億元至55億元。前述擬籌備的浙銀理財,與恒豐理財、渤銀理財、北銀理財、渝農商理財、蘇銀理財、南銀理財、徽銀理財等處于同一梯隊,注冊資本均為20億元。
除了具備足夠的資本,成立理財公司還需要有足夠的投研能力、專業的團隊、完善的中后臺設置以及成熟的科技系統作支撐,這更加考驗中小銀行的綜合實力。
(來源:證券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