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大熱的銀行凈值理財在2023年不但沒受到普通民眾的追捧,就連上市公司也“不感冒”了。
Wind數據顯示,2023年A股上市公司使用自有或閑置資金購買理財的情況較往年有明顯不同:一方面2023年進行理財的A股上市公司數量創近5年新低;另一方面認購理財的總規模也出現萎縮,同比減少約35.5%。數據顯示,2023年A股上市公司認購的理財產品規模總金額僅為9584.57億元,相比于2022年的1.5萬億元減少了5430.95億元。
“上市公司閑置資金理財規模下降,可能更直觀地反映出全市場在低利率環境下的一種保守心態。另外去年兩波凈值理財收益下滑甚至出現跌破1的情況也讓上市企業產生了戒備心理。不過如此大幅地減少,里面還有更復雜的原因,比如上市公司要保持足夠的現金流來應對未知的風險,還有諸如擴大再生產、加大股票回購以增強投資者信心之類的因素。總體而言,上市公司投資理財今年會不會進一步縮減還有待觀察。”2024年1月3日,上海一家第三方理財機構負責人羅旭表示。
上市公司理財規模降至五年最低
2023年上市公司無論是購買理財的公司數量、認購產品數量還是認購總金額,均創下近5年新低。
數據顯示,2023年滬深兩市中使用自有或閑置資金購買理財的上市公司共有1147家,較2022年減少301家,降幅約21%,該數量創下近5年新低;與此同時,2023年上市公司披露了各自公司在該年度認購了共14633只理財產品,購買的產品數量同比下降28.3%。
值得一提的是,該平臺近5年數據顯示,2019年至2022年,上市公司購買理財的規模波動幅度并不大,均可穩定在1.42萬億元至1.5萬億元的規模之間。然而2023年的數據則較往年縮水嚴重。
“以前A股新上市公司經常會發布這樣的公告,完成募集資金后用于購買某某銀行理財產品多少規模,但是在去年確實很少看到這樣的公告,反而增持的公告特別多。”上海一位資深股民程宏(化名)坦言。
一家長三角地區民營上市公司財務總監表示,以前企業閑置資金購買理財往往領導并不關心,因為基本上都沒有風險,認購幾千萬元年化3%—5%的收益率是有的,有些銀行為了推銷自家的理財產品,不惜會額外承諾更高的收益,企業還要“雨露均沾”給各家銀行分一部分資金。
“現在公司管理層會非常在意流動資金的安全性和收益率,盡管還有金融機構來拜訪希望能認購一些理財產品,但是領導會直接過問這些理財產品的收益怎么樣?會不會虧損?甚至還要看產品過往的投資表現,我們也只能按照領導的意思來規劃資金的用途。”該財務總監表示。
“上市公司購買理財總規模減少的背后,也是各公司經營業績表現不理想,閑置資金有所減少。2023年前三季度全部A股公司營收同比增長2.23%,凈利潤同比下降2.13%。其中上證主板和深圳主板的上市公司凈利潤增速分別為-0.27%、-4.67%;科創板、北交所和創業板上市公司凈利潤增速分別為-39.04%、-23.89%和-5.79%。此外受宏觀經濟因素影響,企業更傾向于將資金用于再生產或增加企業流動性;與此同時,年內銀行多輪下調存款利率、銀行理財波動幅度加大導致投資理財的收益率有所降低,導致企業理財意愿進一步下降。”對此,上海一家知名投資研究院高級研究員指出。
更細分的數據則顯示,上市公司2023年配置的存款類產品相較于2022年呈現出全面下降的態勢,截至2023年12月31日,A股上市公司中在過去一年認購的存款類產品同比下降35.33%,認購規模為7220.82億元,較2022年減少了約4300億元。其中,降幅最大的品類是通知類存款產品,同比減少58.26%,結構性存款、定期存款和普通存款的降幅均同比減少了33%以上。
存款是如此,上市公司認購的銀行理財產品規模下滑態勢更甚。
數據顯示,2023年A股上市公司持有的銀行理財規模較2022年減少約873億元,購買規模僅734.24億元,下降幅度達54.3%;其他理財產品方面,2023年上市公司認購的證券公司理財和投資公司理財均錄得大幅下跌,前者的規模為 626.78億元,同比減少20%;投資公司理財為147.96億元,同比減少約32%。
今年錢往哪投?
值得一提的是,無論是個人還是企業,對于資金規劃從2023年來看都顯現出更趨保守的態勢。從理財產品的認購品類來看,多數A股上市公司去年更傾向于安全性高、流動性好的低風險理財產品,存款類、銀行理財產品的規模仍是上市公司選擇的主要品類,但這些產品的認購規模相較于2022年有所下降。
但信托類和逆回購產品非但沒有減少,反而錄得較大增長。
數據顯示,往年上市公司認購意愿相對不高的信托產品和逆回購產品,2023年非但沒有下降,反而錄得較大幅度的增長。例如,上市公司認購的信托產品較2022年增長約21.9%,規模達204.5億元;逆回購產品增幅更甚,較上年增長約1.6倍,達62.91億元,不過由于該品類的產品基數較低,盡管規模增長,但是在總規模中占比影響幾乎可以不計。
而2024年A股上市公司的資金投資方向是什么,已經出現了一些端倪。
據統計發現,A股已有一批上市公司公告披露了2024年度的委托理財計劃,收縮投資理財規模成為一個較為普遍的現象。
如2023年12月28日中糧資本發布公告稱,該公司及下屬子公司2024年度利用臨時閑置資金委托理財,單日最高余額不超過人民幣20億元,該標準已經較2023年的計劃減少了10億元。這份公告還進一步顯示,2024年度的委托理財,是在保證日常經營運作等各項資金需要和有效控制投資風險的前提下,利用自有資金購買安全性、流動性較高的低風險理財產品,此舉有利于提高公司資金使用效率,增加公司現金資產收益。
另外還有如創新新材、海利生物、新奧股份等一批公司也在日前公布了2024年度理財計劃,均顯示較上一年度有所減少,部分公司購買較多銀行理財的產品中,出現了大量持有期1天、7天、30天等的短期理財產品作為現金管理的工具,顯示上市公司購買各類理財產品的偏好也呈現出短期化的趨勢。
值得關注的是,臨近年底,全國性大中型商業銀行再次集體宣布下調存款利率,此前,全國性銀行曾先后于2023年6月份、9月份下調包括定期、活期在內的多品類存款產品利率。最近一輪下調國有大行下調的主要為定期存款及大額存單利率,降幅一般為10個基點、20個基點和30個基點,存款期限涵蓋一年期到五年期。此輪下調后,多家大行的5年期掛牌利率已降至僅2%。收益率普遍低于銀行理財公司發行的現金管理類產品。
“存款類產品的收益率一再下探,可能使得上市公司投資較高收益的存款產品意愿下降。”上述投資研究院高級研究員指出。
(來源:華夏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