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指數投資迎來快速發展,ETF在總規模和總份額上均迎來“量級”突破。與此同時,創新產品層出不窮,指數投資產品供需兩旺。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來,因指數產品“快易廉明”的特點,已經成為新經濟領域投資機會的“吹號者”。欲善其事,先利其器。業內普遍認為,指數投資產品將持續為新經濟資產引入資金活水,讓長期資金“進得來”、“留得住”。
指數投資快速發展
2023年的指數投資市場,連續突破數重關口,實現“量級”躍升。
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8月7日收盤,華泰柏瑞滬深300ETF總份額為250.15億份,基金規模突破1000億元,成為首只規模破千億元的股票ETF,以及規模最大的權益基金。
在全行業層面,指數投資同樣站上新的臺階。
截至2023年12月19日,全市場ETF份額創下歷史新高,合計2.01萬億份。而在2023年8月,全市場ETF總規模一度突破2萬億元,此后雖有市場起落的影響,但ETF總規模依然在2萬億元附近徘徊。從規模和份額來看,ETF的發展已經實打實進入“2字頭”時代。
“中國ETF的高速增長不是個例,毋庸置疑,ETF投資大時代正在到來。”匯添富基金指數與量化投資部副總監過蓓蓓表示。過蓓蓓認為,中國ETF的增速驚人,未來中國極有可能超過日本成為亞太第一大ETF市場。
華泰柏瑞基金誕生了首只千億元股票ETF,是歷史性突破,意義重大。“這是整個指數投資行業高速發展的縮影。一些多年來不斷積累的積極因素,發揮了重要作用。”華泰柏瑞指數投資部副總監譚弘翔說。
譚弘翔觀察到,近年來,滬深交易所、基金公司、券商等市場參與者在全國各地密集開展關于指數投資和ETF的投教活動,使指數投資理念逐步深入人心;投身ETF市場的基金公司越來越多,激烈的競爭促使ETF產品數量快速增加,ETF市場組合投資的顆粒度和效用日益提高,不同產品之間相互賦能,使用價值梯次上升,直至由量變引起質變;期貨、期權等金融衍生品陸續推出且市場容量有序擴大,寬基ETF生態建設邁向更高水平,衍生品市場對現貨市場的反哺效應逐漸顯現。
助力新經濟投資
在復雜多變的市場中,以科技創新為代表的新經濟投資,無疑是一大主線。新經濟領域投資,同樣是指數產品的“舞臺”。
近年來,因為指數投資開發效率高,可以迅速捕捉行業創新、市場熱點,為部分新經濟領域的投資機會挖掘提供重要助力。
國泰基金指出,近年來,ETF申報發行聚焦先進制造、數字經濟、綠色低碳等國家戰略發展的重點領域,讓活水流入實體經濟,為金融支持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長期驅動,形成科技、資本與實體經濟高水平循環的生態圈。為市場提供高效的投資工具與跟蹤標的,滿足投資者在眾多細分領域的投資需求,與投資者共享經濟轉型紅利。
過蓓蓓觀察到,指數化投資捕捉行業熱點并不是國內資本市場特有的現象?!半m然海外規模大的ETF還是寬基為主,但近兩年來,也涌現一批抓住科技創新、新能源、元宇宙等風口的ETF產品,深受投資者關注。和海外指數編制機構的交流中也能夠感受到,ETF參與機構對于人工智能、全球氣候變化、全球競爭等方向的重視。”過蓓蓓說。
過蓓蓓認為,ETF之所以能夠捕捉行業創新、市場熱點,是因為其高效的投資方式,由指數編制方用一定的規則框定主題池和個股加權方式,形成一籃子股票的投資方案,而讓投資者不需要精確研究每一只股票和主題的相關性、收益空間、基本面特質、估值高低,大大降低了投資門檻。
譚弘翔則認為,指數產品是行業創新、市場熱點發展到一定階段自然而然的產物。指數產品的主要意義在于其明確的投資方向所帶來的工具性功能,給廣大投資者交易熱點提供一個明確的標的,從而動員更加廣泛的社會資本參與新經濟領域投資。
便利化舉措持續落地
指數投資快速發展,是市場各方合力促成的局面。
2022年4月發布的《關于加快推進公募基金行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明確提出,大力推進權益類基金發展,支持成熟指數型產品做大做強,加快推動ETF產品創新發展,不斷提高權益類基金占比。
近年來,監管部門持續為指數投資創造便利化條件。2022年5月,為提高基金市場與國家戰略、市場需求之間的契合度,《指數基金開發指引》進行了修訂,新增對于符合國家戰略和產業政策的指數,經中國證監會認可,可予以指數發布時間豁免。2023年8月10日,滬深交易所官網發布消息,對《指數基金開發指引》予以修訂并發布,在現有規則基礎上,將非寬基股票指數產品開發所需的指數發布時間由6個月縮短為3個月。
過蓓蓓認為,針對指數產品開發的政策更新,不論是對管理機構還是投資者來說都是一件好事。“寬松的開發政策利于創新的生態發展。以保護投資者利益為原則的產品創新,加上合理的風險承擔教育、明確的風險披露,都是被鼓勵的。這本身也是活躍資本市場的一種有效方法。”過蓓蓓說。
國泰基金認為,在監管政策的支持下,指數產品開發效率顯著提高,創新產品不斷推出,有效且高效地提高市場的活躍度,尤其是為權益類資產引入資金活水,讓長期資金“進得來”、“留得住”。
譚弘翔在指數產品的政策變化中,看到了“立”與“破”的關系。在他看來,根據經濟發展階段和市場環境變化,對指數基金和ETF的監管政策可以據此相應調整,將其作為宏觀政策工具箱中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發揮這類產品透明度高、信號意義強的特點。政策調整的原則就是把握“立”與“破”的對立統一關系,以逆周期調節作為根本遵循。
“站在當下市場,若后續指數產品和ETF的開發效率進一步提升,并在市場中挖掘出熱點突破口,將投資的熱情調動起來,那么市場的企穩回升就是值得期待的?!弊T弘翔表示。
(來源: 中國證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