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霾漸散、修練內功,這是2023年理財市場的真實寫照。
“資管新規”之后,理財市場雖跨越了凈值化轉型這道坎,但卻迎來了更加嚴峻的挑戰,2022年,3月、11月,股市、債市出現調整,理財產品凈值大幅回撤,打了不少投資者一個措手不及,贖回、離場成為常態。“能夠堅持下來的都是勇士,2023年以來,市場回暖,理財市場也逐步進入修復通道。”看著購買的產品凈值全線飄紅,蕭陽(化名)欣慰不已。這一年間,無數投資者見證了理財市場的風云變幻,也見證了理財公司調整資產配置策略、降費率、用真金白銀的自購來提振市場的決心。
成立至今,理財公司已走過了四年多的發展路程,這位資管行業的“新生”,經歷了“高光”也見證了磋磨,2024年,理財市場又將走出何種行情,只待時間來證明。
凈值步入修復通道
新的一天開始了,和往常一樣,剛到工位蕭陽就打開了手機銀行App查看理財產品。看著全線飄紅的收益表現,他開心極了。
“買了穩健的理財產品真好”……2023年以來,隨著債市回暖,理財市場也逐步進入修復通道,固收、“固收+產品”凈值回暖明顯。“今年4月中旬,我買的固收類理財產品凈值就開始回暖,中途再未出現過大幅‘破凈’的情況,11月雖然有幾天出現了虧損,但也沒有太多影響,進入12月至今,理財產品全線飄紅,無一天出現虧損。”
蕭陽購買的是一家股份制銀行理財公司推出的固收類產品,這周他又購入了一款產品,雖然目前暫未顯示收益表現,但他相信,表現絕不會差。
去年在股債“雙殺”的背景下,理財產品凈值大幅回撤,有不少投資者直呼被“理財刺客”重傷,一時間紛紛割肉、惋惜離場的不在少數。2023年經歷了一段時間的調整,市場表現逐漸企穩,理財產品凈值回暖。
12月26日,根據中國理財網梳理發現,目前理財公司存續的超1.3萬款固收類理財產品中,剔除無凈值表現的產品后,僅有近300款產品凈值低于1倍,處于“破凈”狀態。商品及金融衍生品類的5款產品全部處于“破凈”狀態;權益類理財產品共有36款,剔除1款無凈值表現的產品,共有28款產品處于“破凈”狀態;1380款混合類產品中有超500款產品處于“破凈”狀態。
在融360數字科技研究院分析師劉銀平看來,商品及金融衍生品類及權益資產的業績表現與股市息息相關,但近兩年股市整體呈震蕩下跌趨勢,導致權益類理財產品及含權類理財產品的投資收益率普遍不理想,目前大部分含權類產品仍處于“破凈”狀態。接下來權益類理財產品的凈值表現依然要看股市動向。
目前絕大部分理財產品凈值走勢已恢復常態,在行業深耕的理財公司也深有體會。談及造成理財產品凈值波動的原因,廣銀理財產品管理部相關人士表示,理財產品以固定收益類資產投資為主,理財產品凈值化運行時間相對較短,固定收益類資產的理財收益來自票息和價格波動兩個部分,在票息收益積累的過程中,資產價格存在一定的波動。“資管新規”實施之后,資管行業使用公允價值對理財產品持有的基礎資產進行估值,投資者持有的理財產品的凈值更加透明。
調整資產配置策略
理財產品一直是穩定的象征,也一直被風險偏好較為穩健的投資者所喜愛。經歷了2022年兩撥“破凈潮”帶來的驚嚇,多數投資者在投資產品時還是持保守態度,為了提振投資者信心,不少理財公司開始行動,調整資產配置策略。
一方面,不再通過打“節日牌”推薦專屬理財產品,而是將營銷關鍵詞放在低波穩健,不斷迎合投資者對穩定收益的需求;另一方面,通過降費率、真金白銀自購提振投資者信心。
12月26日,梳理發現,目前包括工銀理財、交銀理財、中銀理財、建信理財、中郵理財、浦銀理財、光大理財、華夏理財在內的多家理財公司均推出了“低波穩健”系列產品。
這類產品的特點是將市值法估值、攤余成本法估值二者進行結合,通過攤余成本法將理財產品資金投資的資產到期收益,通過分攤的方式,平均分攤到了每一天,從而使產品的凈值曲線更平滑,這樣既保證了整體凈值波動的平穩,也可通過波段擇時操作獲得資本利得來增厚產品收益。另外,“低波”類理財產品主要投資同業存款/存單,投資方向往往更加穩健,即便面對復雜的市場環境,也能有效應對。
目前來看,雖然“低波”類理財產品經過市場修復后吸引力增強,但在“傷疤效應”的影響下,投資者的觀望情緒依舊濃厚。回憶去年的“破凈”經歷,身處上海的投資者楊諾(化名)心有余悸,理財500天,虧了7萬多,對于已經步入中年的她再也受不了任何打擊。“現在除了定期存款,我只購買風險較低的現金管理類銀行理財,不會再購買其他類別的產品。”楊諾感慨道。
在這一背景下,理財公司亦改變了打法,開啟降費、自購潮。招銀理財、信銀理財、華夏理財等公司紛紛發布費率調整公告,將旗下在售理財產品費率進行下調,讓利客戶,費率調整范圍覆蓋固定管理費率、銷售手續費率、銷售服務費。渤銀理財、興銀理財、招銀理財更是宣布以自有資金投資旗下理財產品,“自購”金額均是千萬以上級別。
展望2024年,隨著居民對理財認識的提高以及經濟平穩恢復,招銀理財表示,類似2022年11月市場極端調整發生的概率將下降,理財規模有望繼續平穩回升。產品結構上,預計今年以來居民短久期、低波動的資產偏好有望隨著收入預期改善、權益市場回暖出現結構上的變化,中長期限類產品以及含權類產品的配置需求預計將小幅提升,產品配置結構將更趨均衡。
持續夯實投研能力
2019年5月,理財公司正式面世,與基金、券商、信托、保險等各路資管機構同臺競技,背靠母行大樹好乘涼的背景下,理財公司一時間風頭無兩。然而“破凈潮”“贖回潮”的影響是深刻的,從2023年資管市場的發展情況來看,相較公募基金,銀行的確暗淡了許多,數據顯示,截至今年6月末,銀行理財市場存續規模為25.34萬億元,較2022年末的27.65萬億元減少逾2萬億元。對比之下,公募基金管理規模實現反超,截至今年6月末,基金公司管理公募基金資產凈值合計達到27.69萬億元。一直以來,銀行理財都是資管行業的“老大哥”,而寶座“易主”一度讓市場嘩然。
2023年,理財市場面臨行業內賽道的“內卷”加劇以及多重的外部競爭。那么,在新的一年,又將有何種新打法?多家理財公司認為,應進一步提高投研能力,密切跟蹤宏觀經濟表現,加強資產研判,繼續控制好凈值回撤,持續優化客戶的持有體驗。
興銀理財指出,應打造平臺化工業化投研體系,實現規模化集約化經營。結合銀行理財多資產多策略多產品的特點,要圍繞大類資產和策略建立專業化分工的投研組織,通過模型和流程打造以及數字化運用,實現大類資產配置與底層工具投資的標準化,使整體業績表現更加穩定,具有傳承性。
廣銀理財則表示,需要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導向,布局差異化產品策略,打造以現金類、固收類、固收+作為拳頭產品的理財產品貨架,對以穩健收益為目標的產品,繼續控制好凈值回撤,持續優化客戶的持有體驗;對多資產策略產品,提升彈性收益目標。
投研能力是資管行業的核心競爭力,招銀理財強調,銀行理財應多手段、多形式打造公司差異化競爭優勢,提高行業影響力:第一,進一步提高投研能力,密切跟蹤宏觀經濟表現,加強資產研判,及時調整資產走勢預測,提高產品業績表現;第二,進一步擴充產品豐富度,完善公司產品線,提供多樣化的產品類型,以匹配日益豐富的居民不同風險偏好、不同投向的投資需求;第三,提高風險管理能力,加強風險管理和風險預判,降低風險事件對產品的凈值的沖擊;第四,持續開展投教,加強客戶陪伴,以客戶為中心,通過持續性的投資者教育、長期的客戶陪伴來提高客戶滿意度,打造核心品牌。
光大銀行金融市場部宏觀研究員周茂華強調,理財產品底層資產配置多元化主要滿足不同投資者風險和收益偏好,隨著權益類市場高質量發展,理財公司投研能力提升,權益類資產配置占比還有較大空間。未來理財公司需要加強投研能力建設,提升潛在風險預判。
理財市場行情瞬息萬變,但對理財公司來說,唯有不忘初心,通過市場化的運作來找到自己真正的定位,培養出自己真正的核心競爭力才是重點。
(來源:北京商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