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歷了去年的“破凈潮”,今年以來,銀行理財市場逐步回暖。各家理財公司正在通過特色化、差異化的產品設計,打造自身在理財市場中的核心競爭力。
在扎實推進共同富裕的背景下,“慈善”和“理財”這兩個看起來似乎沒有任何關聯的詞匯,也正在碰撞出“財富向善”的火花,成為理財公司競相逐鹿的“新藍海”。
據了解,作為連接居民財富管理需求與實體經濟投融資需求的紐帶,當前,各家理財公司正在以“慈善理財”產品為抓手,積極探索“慈善+金融”發展模式,推動慈善理財業務在全國多地落地開花。
近年來,多家銀行的不斷“試水”,讓慈善理財成為財富管理行業內備受矚目的一顆“新星”。
2021年,青銀理財將理財與公益融合,推出了全國理財公司首款“慈善理財”產品。隨后,吉林銀行也發行了該行首款慈善理財產品,并將該期產品的捐贈金額專項用于吉林省慈善總會“兒童重大疾病救助項目”和“慈善救助圓夢大學項目”。
隨著全面“凈值化”時代的到來,銀行理財子公司逐步回歸“代客理財”“保值增值”的本源,慈善理財產品也迎來了更加規范化、專業化的發展階段。
今年7月份,信銀理財發行的“溫暖童行”慈善理財系列產品“安盈象固收穩利溫暖童行一年封閉式1號”和“安盈象固收穩利溫暖童行一年封閉式2號”,成為理財子公司專業化發展后推出的首只慈善理財產品。隨后,興銀理財以“安老助孤”為主題,推出了該公司的首只慈善理財產品——穩利眾盈私享(暖“興”陪伴款)固定收益類理財產品。
“信銀理財兩款‘溫暖同行’慈善理財產品一經發售即引發市場熱烈反響,短短10天的募集期內累計募集資金超20億元。”信銀理財相關負責人表示。
據了解,今年6月30日,正值信銀理財成立三周年之際,信銀理財專項推出“溫暖童行”品牌及系列慈善理財產品,旨在推動金融與慈善的深度融合。
“財富向善是從社會價值角度推進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金融回歸本源、確立服務功能的重要地位。”興銀理財相關負責人表示,基于“金融+慈善”理念,興銀理財推出慈善理財產品,可以滿足理財投資者對于財富保值增值與社會公益善舉兼顧的需求。
與傳統的理財產品相比,慈善理財有何不同?在產品設計上,慈善理財又將如何打通理財產品與慈善公益的結合點?
“慈善理財產品的底層投資邏輯與一般理財產品類似,不同的是,這類產品通常會指定一部分收益用于支持慈善事業。”普益標準研究員鄧皓之表示。
梳理目前市場上推出的慈善理財產品發現,目前,慈善理財產品主要按照超額收益比例、產品成立金額中的固定比例以及年化收益率中的一定比例等對資金進行捐贈。
信銀理財相關負責人表示:“首期‘溫暖童行’兩款產品將分別按照超額收益、申購資金的一定比例,捐贈給中國器官移植發展基金會和中國出生缺陷干預救助基金會,用于兒童醫療、教育、健康等下一代關愛成長領域。”
“‘安老助孤’主題慈善理財產品實際兌付資金的一部分將由管理人根據投資者授權代為捐贈至扶老助困等慈善領域。”興銀理財相關負責人介紹稱。
“理財公司探索創新慈善理財產品旨在實現社會公益與投資者利益的雙重目標,并通過這種方式積極履行企業的社會責任。”在鄧皓之看來,在扎實推進共同富裕的背景下,理財公司通過開發多元化的理財產品,持續提升理財投資的普惠性,助力居民實現更高質量的財富積累。
在推動優化第三次分配、促進共同富裕的進程中,金融機構的專業力量不可或缺。當前,慈善金融正在成為我國快速發展的新興領域,各家金融機構都在努力探索業務發展的“新藍海”。據普益標準統計,今年以來,已發行了21只慈善主題理財產品,參與發行的包括理財公司、城商銀行、農商銀行等多家機構。
在業內專家看來,未來,各家理財子公司將以慈善理財作為“金融向善”的切入點,持續探索“慈善金融”發展的新路徑。
“未來,慈善理財和慈善金融將成為我國金融行業發展的必然趨勢。這將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實現共同富裕,改善民生福祉,并推動慈善金融向專業化、標準化、規模化方向發展。”在普益標準研究員陳宣錦看來,“慈善金融將加強金融機構之間以及金融機構與慈善行業和組織之間的合作,形成多方共贏的慈善金融生態圈,提升慈善金融的社會影響力和公信力。”
(來源:金融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