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業內人士分析,上市公司對理財市場態度“變奏”,主要與市場行情波動有關。一方面,隨著凈值化轉型進一步深化,理財產品收益率波動加大;另一方面,今年以來存款利率多次調降,對上市公司的吸引力有所減弱。
而去年同期,共有1171家企業發布委托理財公告,認購金額為12445億元。對比來看,2023年上市公司在參與數量、規模上均有明顯回落,其中規模下降超過三成。
這一數據也與今年理財市場規模數據相吻合。銀行業理財登記托管中心發布的《中國銀行業理財市場半年報告(2023年上)》顯示,截至2023年6月末,銀行理財市場存續規模25.34萬億元,同比下降13.1%。一名上市公司相關人士表示,因為在2022年底吃過一輪虧,其所在公司2023年對理財產品的投資相對謹慎,縮減了投資規模,將資金用于其他領域。
從具體結構看,今年上市公司更青睞結構性存款、大額存單、低風險理財等求穩產品,高風險投資則頻頻踩雷。
此外,認購理財產品為1737只,占比僅為12.5%。其中,多為R2及以下低風險理財,預計年化收益率大多集中在2%—3%之間。僅有少部分上市公司購買了高風險的含權類理財產品。
穩健占主流的同時,上市公司博弈高風險產品以獲取高額收益的方式也暫時退隱江湖。根據Choice數據,2023年上市公司在委托理財產品方案中含有“證券投資”表述的僅為32家,較去年有所下滑。
其中降幅較大的是金龍魚。在近期公告中,金龍魚表示將使用額度不超過30億元(含本數)的閑置募集資金進行現金管理,較2023年計劃的45億元現金管理規模下降15億元。
“下調委托理財規模說明上市公司現金管理計劃有變。”上述業內人士指出,可能是上市公司預備擴大生產或進行回購,短時間內需要動用大筆資金。
上市公司對委托理財熱情降溫背后的原因是什么?或與今年收益率波動有關。從存款端來看,今年以來銀行存款利率多次調降,目前已降至低位。融360數字科技研究院監測的數據顯示,2023年11月,2年、3年、5年期存款平均利率相較去年末分別下降了27BP、39.5BP、43.5BP。
存款利率走低的同時,理財收益率波動也進一步加大。今年6月、9月債市均出現波動行情,部分理財產品凈值出現短期回撤。根據Wind數據,截至目前,年內上市公司投資產品收益率中,以算術平均數口徑統計,平均預計最低收益率為1.66%,而這一數據去年同期為1.82%。
展望未來,大多機構對理財市場規模回升仍持樂觀態度。中信建投證券大金融研究組組長、銀行業首席分析師馬鯤鵬認為,2024年,銀行理財規模有望實現10%左右的增長,預計余額將達31萬億—32萬億元。理財業績比較基準下行空間在縮窄,將逐步企穩回升,這也將助力規模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