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際金融股份有限公司阿聯酋籌備組負責人理查德·索納德迪(RichadSoundardjee)當地時間5日在迪拜“綠色金融與氣候應對:中國銀行業的角色與機遇”邊會上表示,全球氣候變化是急迫的挑戰,應對這一挑戰需要實現全球范圍內的普遍的結構性變革。就金融系統而言,除銀行、投資者、擔保方外,監管機構、評級機構、多邊組織也可以為實現這一目標提供幫助。
“綠色金融與氣候應對:中國銀行業的角色與機遇”邊會于12月5日在《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28次締約方大會(COP28)中國角舉行。該邊會由生態環境部環境與經濟政策研究中心、中國銀行業協會、中國新聞網主辦,中國銀行迪拜分行協辦。
“世界不可能一夜之間從使用化石燃料轉向使用可再生能源。”RichadSoundardjee在邊會專題發言環節表示,在過去的幾十年里,可再生能源在全球已經產生了重大貢獻,但據英國能源智庫Ember報告,2022年風能和太陽能在全球發電中依舊僅占12%。
“事實上,這12%的平均值水平在全球范圍表現有明顯差異,有些國家只占1%,而有些國家已經達到30%。”他指出,2022年中國的這一比例已超過全球平均水平,達到14%。“中國在應對氣候變化上已經邁出了巨大的一步,描繪了屬于自己的中國故事。”
Richad Soundardjee表示,基于當前場景,綠色轉型、去碳化、提高能效或是解決方案的關鍵。
他表示,碳捕集是較為有效的技術手段。過去十年,全球每年的碳排放高達550億噸左右,而碳捕集目前的成本為每噸15美元到120美元不等,這是制約碳捕集技術快速發展的主要原因之一。
他同時表示,綠色氫能或能助力“去碳化”,有望在鋼鐵、化工、航空和航運等領域發揮重要作用。但現實與期望仍存在一定差距:為滿足實際需求,到2050年全球氫能使用量需要增長6倍;為了實現全球零碳排放目標,到2050年,需要投資約9萬億美元用于綠色氫能供應鏈。“而約束因素仍然是資本。”
“還有一項關鍵解決方案是儲能技術,但這同樣涉及資本。”Richad Soundardjee表示,科技的發展也提供了很多提高效率的選項。他指出,中國在這方面已經走在了前列,比如通過智能電網建設實現城市電網現代化,通過使用智慧交通技術改變出行方式,通過智能感知技術賦能智能建筑使得建筑物接近零能耗等。
RichadSoundardjee強調,上述所有新的解決方案都對資本有很強的需求,因此需要動員全球所有資本提供者支持這些解決方案。
根據氣候政策倡議組織發布的《2023全球氣候融資》,2021-2022年全球氣候融資均值已接近1.3萬億美元,據估算,在平均場景下,到2030年,每年所需的氣候融資或將升至9萬億至10萬億美元左右。
目前全球綠色信貸、綠色債券及綠色基金等多層次綠色金融產品和體系已逐步完善發展。根據彭博社新能源財經統計,2020年全球綠色債券發行額已突破1萬億美元,而在2016年這一數字僅為約1000億美元。“作為綠色金融領域的長期踐行者之一,中金公司對此深有體會,我們已經推動多只綠色主題基金的設立,廣泛布局新能源、新材料、新科技等綠色產業,同時也在積極布局ESG公募基金,推動可持續金融在中國的發展。”
RichadSoundardjee認為,我們或需要重塑貸款銀行和投資者使用的核心工具和模型,促進可持續維度被納入風險回報評估模型中,并期待其能夠適用到各類解決方案的最終定價和預期回報。
他強調,我們身處一個全球化世界和一個全球化的金融體系之中,任何金融機構或投資者都難以單獨改變其運營體系,“應對氣候變化所需的結構性變革是全球性的和普遍性的。”
“除了銀行、投資者、擔保人等金融機構之外,我相信監管機構、評級機構和多邊組織也可以幫助我們共同實現這一目標,而COP28就是一個讓我們交流這些問題的良好平臺。”
(稿件來源:中國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