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數人對碩士的刻板印象,多是西裝革履游走在各個高檔寫字樓里,或是出現在國企單位、事業單位……初見,銅川市宜君縣80后新農人,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林學碩士陳明濤時,是在銅川市第二屆“講述我的創業故事”主題分享活動頒獎典禮上,一身樸素的著裝,曬得黑亮的皮膚,精瘦的身軀,眼里充滿了對未來的憧憬。
“俗話說知識改變命運,改變自己的命運不是難事,更好地建設家鄉,才是我為之奮斗一生的目標。”當大部分人為了好好學習去看世界,去享受苦盡甘來生活的時候,陳明濤卻放棄一線城市多個高薪就業機會,毅然決然返鄉創業,扎根熱土,帶動周邊蜂農共同致富。
身穿養蜂裝備的陳明濤
返鄉創業圓夢,目標瞄準傳統養殖
“從小就受祖輩父輩影響,耳濡目染、酷愛養蜂,眼看著家鄉傳統養蜂技藝逐漸式微,為了保護這項特殊工藝,傳承老一輩傳統養蜂方式,我先后拜師于當地許多老蜂農。”陳明濤說,當地人喜愛在房前屋后,背風向陽、靠近院子和房屋的地方,養殖中國的當家蜂種——中華蜂,這種蜂體型小、適應環境能力強、 飛翔距離遠、善于采集零星蜜源。
2019年返鄉后的陳明濤,看準了宜君土生土長的中華蜂養殖產業,于是他先后赴湖北、云南、本省的十幾個村鎮進行中華蜂養殖實地考察和學習,不斷總結經驗和知識,開始了規?;B殖和以示范基地帶動整村發展的產業模式。2022年11月,陳明濤創辦了宜君縣陳碩士生態農業有限公司。
初次創業受阻,解決技術難題破局
“充分利用在實踐過程中獲得的各項科技成果,推進科技成果向脫貧人口的無償轉化。當然,剛開始不是一帆風順的,群眾們習慣于當地的土法管理,不接受新技術和新理念,技術推廣的困難重重,養殖過程中蜂種的損失和資金浪費比較嚴重,群眾一度失去了信心,很多人退出了養殖協會,我也因此損失了好幾十萬元。”陳明濤說,他并沒有放棄,認真分析原因后,對當地土法養殖技術再進行了幾十次詳細的調研和總結提高,盡量讓新技術適應當地群眾的接受能力。
經過不斷努力,他逐一解決了傳統中華蜂養殖過程中產生的諸多疑難問題,扭轉了群眾遇到的“蜂越養越少、越來越難養”的局面;通過科技創新和品牌效應,增加了產品附加值,并通過統購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群眾“好東西賤賣”的難題,養殖戶也慢慢建立起了信心。
目前,陳明濤所在的太安鎮景豐村,經過他的指導和幫扶,蜂蜜獲得了大豐收。景豐村23戶養蜂戶通過統購的方式,共計獲得20多萬元收益,蜂群增加500多群,折合市場價6萬多元。他創立的商業品牌“陳碩士”,經過自媒體宣傳,瀏覽量超過了1000多萬,讓當地蜂產品的銷售比原來翻了一番;在北京、山東、深圳、西安、銅川等地培養品牌代理商20多家,有力地解決了蜂產品滯銷的問題。
享受政策紅利,帶領群眾共同增收
“創業初期,和大家一樣都是在懵懂中摸爬滾打,四處碰壁,吃了不少虧,后來在市、縣兩級人社部門的組織下,不斷接受各項創業培訓才促使我得以快速成長。”從陳明濤口中得知,=在資金緊缺的重要關口,市人社部門積極對接主動下撥八萬元貼息貸款為其創業助力,購買設備資金短缺,市人社部門又再次給予二十多萬元的設備補助,一路艱辛,回首望去身后有如此堅強的后盾支撐,奮勇向前的信心更足了。
近年來,他通過蜂種引進和繁育、技術交流推廣、品牌營銷宣傳等方式,采取示范基地+示范村+品牌營銷的模式,把原來中華蜂養殖不足100箱的太安鎮,發展到現如今養殖超過2000箱、參與農戶超過200戶、涉及11個行政村的規模;其中示范村景豐村養殖規模超過700箱;通過挨家挨戶技術服務、跨區域技術交流、建立技術帶頭示范戶等方式,舉辦各類技術推廣和技術培訓50多期,培養技術人員60余人,培訓群眾1000多人次,養蜂產業輻射到了其他鄉鎮和區縣。通過技術幫扶、蜂種發放、統購統銷等方式,累計帶動100多戶農戶,年產量超過2萬斤,群眾增收超過150萬元。
“宜君縣太安鎮地處山區,森林茂密,蜜源豐富,群眾喜愛養蜂產業,且具備一定技術,并且有養蜂釀蜜的傳統。對于一些無勞動能力或勞動能力弱化、無法外出務工的留守人群,發展中華蜂養殖,有利于結合當地實際情況和資源優勢,形成長效產業鏈,對于促進自然生態良性發展、促進增收致富、形成社會效益具有重要意義。”陳明濤介紹,下一步,他將繼續宣傳打造“陳碩士”宜君老蜂蜜品牌,打造網絡IP,擴大營銷渠道,挖掘產品附加值,將太安經驗復制推廣,讓全縣117個行政村都有中華蜂的身影,讓每個鄉鎮都出現一個中華蜂產業示范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