旬陽市深化“支部聯建、產業聯盟、資源聯享”工作機制,實現基層組織由“單兵作戰”向“協同抱團”、產業發展由“弱小分散”向“規模經營”轉變。
時雨及芒種,四野皆插秧。在仙河鎮尖山社區的稻田里,農戶們移栽秧苗、育秧插秧已接近尾聲??粗矍俺善S風輕舞的秧苗,農戶們滿心期待,因稻谷售賣“不愁銷”,大家都盼望豐產豐收帶來好效益。
去年,尖山社區看重天佑生態農業專業合作社的銷售平臺,與合作社簽訂產業發展幫扶帶動協議和尖山稻米加工運營協議,以入股分紅的方式投資天佑生態農業專業合作社購買新的打米裝備,創新試點“社區+項目+企業”發展模式。
“這給我們農戶收獲的大米贏得了好銷路,村集體有了分紅的利潤,村集體經濟也壯大了。”說起創新發展模式的好處,尖山社區黨支部書記劉福金贊不絕口。
據天佑生態農業專業合作社負責人胡先智介紹,去年九月份稻子成熟時候,合作社從農戶那里收購最新的稻谷進行了倉儲,“這個月我們收到了一個訂單,我們馬上就開始將這批稻谷進行加工,加工的設備是去年尖山社區集體經濟投資的新的打米生產線。”
村企共建的發展模式,讓農戶們轉變傳統稻谷售賣方式,通過培育本土品牌“鮮水仙”實現稻谷的深加工,變“有產品”為“有品牌”,做優做強優勢產業,著力破解企業資金短缺、村級增收難、農戶銷售渠道窄等問題。帶動農戶增收,拓寬集體經濟增收途徑,增強產業發展后勁,共同發展,共同受益。
“我們9個村社區抱團發展、形成合力,共同開發我們的主導產品,‘鮮水仙’品牌。能夠有效地解決過去大家各干各,品質參差不齊、產量價格上不去的問題。統一規劃產業布局,形成定位清晰、優勢互補、分工明確的協同創新機制,實現資源共享,互利共贏。”胡先智說。
“村企抱團式”發展也讓雙河鎮隆科生態種植專業合作社實現多方共贏。走進雙河鎮隆科生態種植專業合作社,連片的產業園里,蔬菜、魚塘、稻田。排列整齊。魚塘邊,雙河鎮的“田間課堂”在園區里生動開講。把技術培訓搬到田間地頭,把黨員服務嵌在產業鏈上,在一線為農戶解決問題。
“稻田養魚,先把稻田的魚塘挖好,挖好以后,進行消毒。然后肥水。水肥好了,過上幾天投放魚苗。魚苗用鹽水進行消毒。消毒個十來分鐘,然后再投放進去。”水產技術員鄢開奎為農戶詳細講解稻田養魚技巧。
大棚里,一排排綠色油亮、生長茁壯的辣椒、茄子、黃瓜等時令蔬菜逐漸成熟。附近的農戶正在忙著采摘。流轉土地和家門口務工提高了他們在產業發展中的參與度和收益度,共同凝聚起產業發展合力。
自成立以來,園區結合當地資源優勢和特色產業,以“服務三農、助力發展”為宗旨,探索實踐出“政府搭臺、村社主導、園區承載、群眾受益”的產業發展機制,推行“黨支部+農業園區+農戶”模式,與多個村集體經濟組織合作,統一建設施工、統一供種供苗、統一技術服務、統一回收產品,發展稻田養魚1500畝,帶動雙河鎮軟籽石榴等特色產業發展,不斷促進農民增收、集體經濟增效、企業主體增產。
據隆科生態種植專業合作社袁慎穩介紹,該園區立足農業產業轉型升級,充分發揮主體作用,與周邊村黨支部聯建,帶動建設產業基地、拓寬產業鏈條,形成統一供苗、統一技術、統一收購、統一加工、統一銷售的生產經營模式,實現優勢互補、協同推進、互利共贏。
2022年,全市305個村集體經濟收益總額近2500萬元,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較三年前增長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