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美國買‘戰斧’巡航導彈只是權宜之計。”在日本防衛省11日宣布與三菱重工簽署價值3800億日元(約合30億美元)的導彈研制和生產合同后,美國《防務新聞》11日由衷地發出了如上感嘆。多家西方媒體在報道日本不惜血本地研制多個型號遠程導彈時,都將其目的解讀為“針對中國威脅”。
最早將于2026年部署
《防務新聞》報道稱,日本防衛省11日宣布,已與該國最大的防務企業三菱重工簽署了開發和大規模生產多型遠程導彈的合同,這些導彈最早將于2026年開始部署。在這一系列導彈中,最為外界熟知的是12式岸基反艦導彈的升級型號,其射程從早先的200公里增加到至少900公里,最終將達到1200公里。該導彈的形狀也大幅修改,采用隱形設計以減小雷達散射面積,并具備從水下、海上和空中發射的能力。
該合同包括的另一種引人矚目的遠程導彈是“用于防御偏遠島嶼的高超音速彈道導彈”。《防務新聞》稱,根據三菱重工獲得的合同,這兩種導彈都將于今年開始批量生產。防衛省官員拒絕透露日本計劃部署的導彈數量,但表示未來五年產量將逐步增加。
共同社11日還提到,三菱重工獲得的第三種導彈合同是潛射遠程反艦導彈,計劃于2023年到2027年研制,具體的部署時間尚未確定。關于這種潛射導彈的具體性能,外界了解得很少,但可以確定的是,它將采用專門的垂直發射系統而非傳統的魚雷發射管。有分析認為,潛射“戰斧”巡航導彈可以使用標準魚雷管發射,這樣就不需要對自衛隊現役潛艇進行改造就可以發射。日本為潛射遠程反艦導彈專門設計垂直發射裝置,可能意味著該導彈是直徑比“戰斧”巡航導彈更大的高超音速導彈。
可能得到美國技術援助
值得注意的是,日本防衛省官員透露,“由于國內空間有限,日本計劃在美國的軍事基地進行相關導彈試驗”。這在很大程度上證實了外界的猜測,即日本的遠程導彈尤其是高超音速導彈項目,可能得到了美國的技術援助。
例如根據防衛省的規劃,日本正在同步開發高超音速巡航導彈(HCM)以及高超音速滑翔彈(HVGP)。HVGP類似于中俄美都在發展的高超音速助推滑翔型導彈,具有飛行速度快、突防能力強、打擊精度高等諸多優勢。它首先是地面利用助推火箭發射,彈頭部分在空氣阻力較小的大氣層上層分離,然后在大氣層內以高超音速滑翔并機動變軌以躲避攔截。日本的相關研發計劃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為早期裝備型,彈頭采用圓錐形氣動構型,安裝有小型尾翼調整飛行軌跡,將在今年開始量產,2026年服役。第二階段為性能升級型,彈頭將采用更先進的乘波體設計,可進行更為復雜的機動變軌,預計將在本世紀30年代初投入使用,射程遠達2000公里。日本還將在21世紀30年代前半期部署射程3000公里的更先進型號。
而HCM是使用超燃沖壓發動機推進的先進巡航導彈。美國“全球安全”網站稱,“與常規導彈相比,HCM能長時間內保持更高的巡航速度,從而壓縮對手的反應時間,同時它的體積和尺寸更小,可以由戰術飛機等空中平臺攜帶”。但目前這類導彈只有俄軍的“鋯石”導彈服役,美國的同類型號尚在研制中。
高超音速導彈研制難度非常大,即便是技術相對簡單的助推滑翔型高超音速導彈,美軍至今也沒有現役型號。對于在相關領域技術積累相對薄弱的日本而言,要在今年內就開始量產高超音速導彈,單純依靠日本自身的技術能力,其難度可想而知。
“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報道還提到,日本已宣布將從美國購買400枚射程遠達1600公里的“戰斧”巡航導彈,并于2026年開始部署。“但‘戰斧’只是權宜之計,三菱獲取的合同顯示,日本致力于升級和擴大其先進導彈的射程”。
《防務新聞》與路透社都注意到,日本宣布這些遠程導彈研制和生產計劃之際,“日本對中國日益增強的軍事實力越來越感到擔憂”。報道稱,日本的遠程導彈發展計劃基于日本去年12月通過的新版《國家安全保障戰略》《國家防衛戰略》和《防衛力整備計劃》,“這些文件旨在顯著增強其防衛能力,以遏制來自中國、朝鮮和俄羅斯的潛在威脅。”此前日本媒體在介紹高超音速滑翔彈時也特意強調了它將用于“離島作戰”,而近年來日本強化的奪島能力,主要假想敵就被認為是中國。日本共同社曾透露,日本陸上自衛隊計劃新設立兩個單位,負責控制部署在九州島和北海道的高超音速彈道導彈。俄方認為,它們所針對的目標就是中俄。
但有分析認為,日本近年來持續加強軍力,強化與美歐國家的安保合作,將加大東亞地區軍備競賽危險,最終“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來源:環球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