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進一步改進作風、服務群眾、利企便民,營造一流營商環境,全面推進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改革,渭南市民政局就民政領域優化營商環境提出以下十七條措施:
一、持續深化簡政放權
1. 積極推進簡政放權,深入落實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員救助供養審核確認權下放至鎮(街道),推行居住地申辦救助、急難發生地實施臨時救助,實行救助申請證明事項告知承諾制,最大限度便民利民。
2.全面實行行政許可事項清單管理,將依法設定的行政許可事項全部納入清單管理,清單之外無審批,做到民政部門清晰曬權、企業和群眾明白辦事。
3.全面推行證明事項清單管理,依據相關法律、法規,推進“減證便民”行動,制定公布證明事項《保留的證明事項清單》《取消的證明事項清單》兩張清單目錄,沒有納入清單范圍的,不得索取證明材料。
二、持續推進“雙隨機、一公開”監管
4.推動在社會組織、慈善組織等領域開展跨部門“雙隨機、一公開”監管,持續開展重點領域雙隨機抽查檢查工作,并將檢查結果向社會公開。
5.推進養老機構跨部門“雙隨機、一公開”綜合監管,健全“雙隨機、一公開”抽查機制,制定養老機構抽查事項清單,建立養老機構隨機抽查名錄庫和執法人員名錄庫,推動養老機構綜合監管法治化、規范化、常態化。
6.推進養老機構聯合抽查檢查機制,通過門戶網站等向社會公示養老機構抽查檢查結果,接受社會監督。
7.按照“誰檢查、誰錄入、誰公開”的原則,將民政領域社會組織、慈善組織、養老機構等監管數據推送至陜西省“雙隨機、一公開”監管工作平臺。
三、規范監督監管行為
8.發揮“互聯網+監管”平臺和行業自律作用,在社會組織、慈善組織、養老機構等領域實施柔性監管、智慧監管,力爭建立輕微違法免罰事項清單和不予行政強制措施清單。
9.加強監管行為監管,嚴格落實行政執法“三項制度”,規范公正文明執法,加強執法培訓,組織換發行政執法證。開展行政執法案卷評查,壓縮自由裁量空間,充分保障企業和群眾的合法權益。
四、規范政務服務行為
10.嚴格按照“法無授權不可為,法定職責必須為”的原則,進一步梳理民政領域權責事項,采取取消、下放、備案等措施,分類推進政務服務事項改革,切實把該放的放到位,該管的管好。
11.規范網上辦事指引,提供更加簡明易懂實用的辦事指南和網上辦事操作說明,實現“一看就懂、一點就辦”,線上線下并行提供服務,由企業和群眾自主選擇辦理渠道。
12.完善民政服務“好差評”制度,加大差評回訪整改督辦力度,確保實名差評回訪整改率達100%。
13.豐富完善“e救助”功能,綜合運用互聯網等新技術手段為困難群眾提供更加方便快捷的救助申請、查詢等服務。健全完善社會救助主動發現機制、核對機制,嚴格管理、不斷提高核對工作質效。
14.落實婚姻登記“全省通辦”和殘疾人兩項補貼“跨省通辦”“全省網辦”和主動發現、主動服務等便民服務措施。
五、開展為企業減負擔行動
15.推動出臺《渭南市加強社會組織綜合監管工作的意見》《渭南市社會組織登記管理信用承諾制度》《渭南市民政局局管社會組織重大事項報告管理暫行辦法》等政策制度,完善面向基層的社會組織孵化體系。
16.持續強化行業協會商會亂收費治理,切實幫助市場主體減負紓困。堅決清理行業協會商會違法違規收費,全面規范行業協會商會合法合理收費。引導和鼓勵行業協會商會按照“能免則免、能減則減”的原則,主動減免經營困難會員企業尤其是中小微企業的會費和其他收費項目,主動降低盈余較多收費項目的收費標準,力所能及地為進一步減輕企業負擔、激發市場主體活力貢獻力量。
17.對符合資質條件的社會力量興辦的養老機構,給予一次性建設補助、運營補助、責任保險補助等資金扶持,進一步減輕養老企業負擔。
《措施》要求要樹牢“管行業就要管優化營商環境”思想認識,堅持任務項目化、項目清單化、清單具體化,將中省的“大任務”轉化為渭南的“小項目”,努力打造行政審批程序最簡、流程最優、效率最高、服務最好、企業和群眾獲得感最強的民政領域營商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