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人工智能發展迅速。它具體可以應用在哪些領域?未來應如何進一步發展?全國兩會期間,多位代表委員聚焦這一話題,在農業、醫療、教育等方面都談到了對人工智能發展的建議。
前景廣闊
行業運用廣泛
“任何一個行業,只要有場景、有算力、有積累的數據,人工智能都可以在其中落地應用。”在全國政協委員、奇安信科技集團董事長齊向東看來,未來人工智能就像水、電、氣一樣,是數字社會、數字經濟的基礎設施,會滲透到大眾生活的每一個場景。
從行業發展的角度來看,360集團創始人周鴻祎建議,設立多個國家級人工智能大模型的長期開源項目,打造開源眾包的開放創新生態,針對多條技術路線以開源模式設立多個國家級長期項目。
“人工智能會帶來一場工業革命,在關注技術層面創新的同時,更要關注技術突破背后所依賴的創新模式。”周鴻祎稱。
全國人大代表,海爾集團董事局主席周云杰則提議,培育行業領軍企業推進工業大數據與人工智能關鍵技術的落地應用,推動普惠AI(人工智能)助力中小微企業成長,構建工業大腦新產業生態。
“人工智能要以解決社會需要為出發點,堅守源頭核心技術創新。”全國人大代表、科大訊飛董事長劉慶峰也提議,進一步加大支持人工智能國產軟硬件技術底座,讓大模型建設和運行在國產化的存儲、算力、操作系統等基礎平臺上。
談及具體在醫療領域的應用,劉慶峰還建議,將人工智能對錯診、漏診和錯誤用藥的實時提醒作為基層醫療機構信息化建設的必選項;全國人大代表、天津中醫藥大學名譽校長張伯禮也建議,“全面采用AI技術,智慧制藥能夠為制藥企業帶來從研發、生產、流通到終端消費全鏈條的質量提升。”
在農業方面,全國政協委員、合鍛智能董事長嚴建文建議,建議加大對科創型企業扶持力度,加快人工智能育種發展,推動聚變能開發應用。
在體育方面,全國政協委員,上海市射擊射箭運動中心主任陶璐娜則建議射擊項目利用好人工智能設備(激光訓練儀),在校園中普及推廣,培養更多優秀后備人才。“應嘗試通過人工智能深度學習技術分析運動員訓練過程的各項參數指標,提供基于大數據的科學訓練。”陶璐娜還稱。
“支持在教、學和研究中合理使用人工智能技術。”談到人工智能在教育領域的應用,全國政協委員、上海大學副校長汪小帆則提議,在堅守底線、倡導合理使用的基礎上,積極穩妥推進人工智能技術賦能高等教育。
趨利避害
規范科技倫理
對于人工智能領域而言,既需要促進發展,還需確立紅線約束。就像科技部部長王志剛在兩會第一場“部長通道”中所說的,“要注意規范科技倫理,趨利避害 。”
王志剛坦言,人工智能是大方向、大領域,它的影響絕不僅僅在科技領域本身。
“信息技術快速發展使得人工智能的各種問題不斷衍生并且極易形成疊加效應,應當及時采取措施加強統一規范。”對此,全國政協委員曹文澤建議,進一步加強人工智能社會倫理研究和教育。
同時,曹文澤還提出,加快人工智能法的立法進程,并在刑法、民法和經濟法等法律和行政法規層面建立對人工智能及應用的全方位規范。
在學術研究方面,汪小帆建議,有關部門應組織統一制定在教學和研究中使用人工智能技術的指導性規定,明確界定并采取有效舉措禁止抄襲等學術不端行為和違反倫理道德的行為。
隨著人工智能近年快速發展,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治理專業委員會在2021年9月發布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倫理規范》,提出將倫理道德融入人工智能研發和應用的全生命周期。
去年,上海、深圳也相繼出臺了有關促進人工智能發展的相關條例,其中均強調人工智能禁止危害國家安全和侵害個人隱私。
具體來看,2022年9月公布的《深圳經濟特區人工智能產業促進條例》明確了人工智能的概念,加快推進人工智能倫理安全規范的制訂和實施,深化人工智能技術倫理、安全風險等方面的研究。此外,還明確人工智能產品和服務在研究和應用活動中,禁止危害國家安全和社會公共利益、侵犯個人隱私和個人信息權益等。
同樣在去年9月公布的《上海市促進人工智能產業發展條例》也明確了相關主體開展人工智能研發和應用時,應當遵守法律、法規規定,增強倫理意識,禁止提供危害用戶人身或者財產安全、侵害個人隱私或者個人信息權益的產品和服務等。
“人工智能降低了攻擊的門檻,會讓攻擊的數量激增,給網絡安全帶來了巨大挑戰。”在安全領域,齊向東提醒稱,人工智能技術可以極大提高生產力,但同時也會提高黑客的攻擊水平,帶來新的安全隱患。
(來源:中國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