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消費是我國人均消費的一項重要支出。近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擴大內需戰略規劃綱要(2022-2035年)》提出,促進居住消費健康發展。
綱要稱,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加強房地產市場預期引導,探索新的發展模式,加快建立多主體供給、多渠道保障、租購并舉的住房制度,穩妥實施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長效機制,支持居民合理自住需求,遏制投資投機性需求,穩地價、穩房價、穩預期。完善住房保障基礎性制度和支持政策,以人口凈流入的大城市為重點,擴大保障性租賃住房供給。因地制宜發展共有產權住房。完善長租房政策,逐步使租購住房在享受公共服務上具有同等權利。健全住房公積金制度。推進無障礙設施建設,促進家庭裝修消費,增加智能家電消費,推動數字家庭發展。
中國房地產數據研究院院長陳晟在接受第一財經采訪時稱,雖然在進入供需基本平衡的時代之后,居住消費對于經濟拉動的邊際效應會有所減弱,但居住消費的體量依然龐大。
“‘十四五’期間,當城鎮化率總體在65%~75%之間時,依然會帶來不小體量的住房剛性需求。此次綱要再次提出‘探索新的發展模式’,相信隨著改善性購房市場、租房市場和城市更新等需求的持續釋放,房地產市場的基本面還會繼續保持在一個比較平衡的狀態,為擴內需起到關鍵作用。”陳晟稱。
根據《中國人口普查年鑒2020》,我國家庭戶人均居住面積達到41.76平方米,平均每戶住房間數為3.2,平均每戶居住面積達到111.18平方米。
“經過20多年房地產市場的發展,已逐步解決了大多數群眾的居住需求。而在‘住有所居’的基本需求得到滿足之后,居住需求會逐步向住好房過渡,這是一個必然的趨勢。”中國城市經濟學會房地產專委會主任、中國區域科學協會副理事長王業強告訴記者。
在廣東省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員李宇嘉看來,當前,居住消費出現了一些變化,即高收入人群換房需求、資產配置需求已經減弱,但中產換房、低收入上車的需求尚未得到充分滿足。“此次綱要明確,‘支持居民合理自住需求’,接下來,預計會進一步推動房地產市場供給側改革,以更好滿足剛性需求和改善性住房需求。”
除了支持合理的自住需求外,綱要還對租房需求、存量房改造需求著墨頗多。
對于綱要中強調“租購并舉”“健全住房公積金制度”等內容,李宇嘉認為,目的是讓3億新市民、城市無房戶家庭,先租再買、漸次遞進,進而在未來可能升級到商品房需求。通過激活這些潛在需求,打造有租有買、供應低成本、低門檻的住房保障體系,降低消費的門檻和成本,可以持續釋放消費的潛力,將潛力轉化為能力。
在存量房改造需求方面,綱要明確“推進無障礙設施建設,促進家庭裝修消費,增加智能家電消費,推動數字家庭發展。”
李宇嘉對此表示,伴隨老齡化時代到來,以及居民存量房升級換代需求和年輕購房群體個性化、品質化居住需求的增加,未來圍繞居家、社區生活、設施升級換代、二次裝修等需求的潛力還很大。
王業強認為,家庭裝修是一個巨大的市場,但這個市場目前還處于一個較低的層次,只能滿足一個基本的居住功能。要把這個市場推到更高質量水平,一方面要需求政策的引導,另一方面,家裝市場本身也需要升級換代,智能家電、數字家庭正在逐步走入家裝市場。
陳晟進一步提出,面對更多元的租賃市場需求,未來,如果能夠進一步將品質化、綠色化、智能化的裝修理念融入租房市場,既能進一步激活租房消費,促進實現 “租購并舉”“租購同權”,也能帶動智能家電消費,是一件一舉兩得的事情。
(來源:第一財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