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威與第比利斯兩座相距7000多公里的城市,因“一帶一路”而近在咫尺。
2021年12月4日,滿載貨物的中歐班列“天馬號”從武威南站緩緩駛出。這是甘肅發往格魯吉亞首都第比利斯的首趟班列,由新疆霍爾果斯出境后,經由哈薩克斯坦阿克套港、阿塞拜疆巴庫港,最終到達第比利斯,叩開亞歐大陸門戶格魯吉亞。
大機遇 千載難逢
承東啟西,連南通北。自古以來,武威以獨特的區位優勢,成為絲綢之路上一顆耀眼明珠。隨著“一帶一路”倡議這個根植歷史厚土、承載時代使命的世紀工程起筆擘畫,中國與世界共同繁榮發展的嶄新篇章已經開啟。
大機遇,千載難逢。近年來,武威市搶抓“一帶一路”和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重大機遇,加快建設甘肅(武威)國際陸港,不斷提升基礎設施的現代化、信息化水平,完善交通設施建設,建設便捷的能源通道,立足區域優勢產業,開展與亞歐國家之間的經濟交流與合作,在承接國內產業轉移的同時積極開辟國際市場,努力打造河西走廊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橋頭堡和絲綢之路經濟帶甘肅段重要節點城市。
大平臺 闊步遠行
口岸平臺的高度,決定了對外開放能走多遠。甘肅(武威)國際陸港已形成以保稅物流中心、進境木材指定監管場地、進口肉類指定監管場地為基礎的平臺架構,不斷擴大對外開放,先后建成聯通中亞、歐洲、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的國際物流大通道,目的地(起運地)覆蓋了德國杜伊斯堡、漢堡、英國倫敦、格魯吉亞第比利斯等歐洲及亞洲主要港口城市。
2021年3月,武威保稅物流中心通過山東水發農業集團在哈薩克斯坦建立的跨境農業資源優勢,為進出口企業提供國際貿易訂單、國際代理采購貿易服務等外貿綜合服務;5月,武威保稅物流中心與格魯吉亞伙伴基金會簽訂合作協議,雙方互設海外倉及出口產品分撥中心,武威保稅物流中心在格魯吉亞設立的海外保稅倉正式啟動。
跨越山川河湖,天馬蹄疾步穩。武威保稅物流中心業務經理王俊天說:“2021年,我們相繼開通中歐班列‘天馬號’(中亞線、中歐線)、中俄木材班列和西部陸海新通道等國際貨運班列,共發運10列國際貨運班列,貨運總量約7455噸,貨運總值約2.47億元。”
大建設 互聯互通
外練筋骨皮——聚焦互聯互通,積極推進對外開放基礎設施建設,暢通聯動發展合作動脈。
過去,缺少直通鐵路線路是甘肅(武威)國際陸港口岸平臺發展的重要制約因素。游離于鐵路運輸網絡,進出口貨物必須通過武威南站中轉,無形間增加了運輸成本。
武威鐵路國際集裝箱場站項目應運而生。該項目規劃從國鐵干武線園墩車站接軌,引入2.18公里鐵路走行線至新建集裝箱場站,是甘肅(武威)國際陸港口岸平臺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已建成的武威保稅物流中心、進境木材指定監管場地、進境肉類指定監管場地運行的必要支撐設施。
甘肅(武威)國際陸港管委會建設管理部部長張利德介紹,項目建成后,將打通陸港進出口貨物“鐵路運輸最后一公里”,有效提高運輸效率,對于促進陸港中心區招商引資、進出口貿易加工產業發展具有積極促進作用。同時,依托國鐵干武二線與蘭新線貫通,經蘭渝鐵路與國際陸海貿易新通道互聯互通,形成以鐵路、公路、海運為骨架的陸海聯運物流體系,成為國際貿易通道的中轉樞紐。
“項目主體工程已經竣工,正在抓緊走行線和集裝箱場站內鋼軌鋪設,力爭今年5月中歐班列‘天馬號’從陸港實現首發。”張利德信心滿滿。
大手筆 積蓄動能
內練一口氣——聚焦結構優化,努力推動特色產業延鏈補鏈強鏈,積蓄產業升級強勁動能。
外向型經濟已經成為武威突破發展瓶頸的新引擎。在不斷開放的格局下,武威市打破現有產業格局,調整單一的產業結構模式,推進承接產業轉移,開展產業鏈精準招商,優先發展現代農業、生態工業、文化旅游產業,依托資源優勢和產業基礎,促進一二三產深度融合,贏得比較優勢。
看數據——
近年來,全市生態產業增加值占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29.3%,居全省第2位。建成3個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生產供應基地,伊利綠色生產及智能制造示范應用項目一期建成投產,實施文旅項目237項,完成投資171億元,“天馬行空·自在武威”知名度和影響力不斷擴大。2021年,實施招商引資項目314項,落實到位資金209億元。
看態勢——
武威市第五次黨代會科學描繪了未來五年全市發展的宏偉藍圖,確定了建設產業更優、發展強勁,綠色低碳、生態文明,文化繁榮、社會文明,城鄉融合、美麗宜居,治理高效、平安和諧,人民幸福、共同富裕的“六個新武威”奮斗目標,著力推進綠色轉型發展、文化傳承創新、新型城鎮化進程、平安武威建設、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深刻洞察,因勢利導,順勢而為。發力“雙循環”,助力“高質量”,武威,正鋪展開擴大開放開發的恢弘畫卷。